第157部分(第2/4 頁)
“不用多禮,我就是過來看看討論的怎麼樣了,這方面你們才是專家,我只是提出一個構想而已,不用完全照著我給的框架來的。”林森不在意的揮了揮手,示意免禮。
相對於這時候人們對於工匠的輕視,林森可是拿他們當寶貝的,自個的任務能不能快點完成,還要看他們能不能快點把這新式船隻造出來呢。
嶺南這邊和中原腹地的聯絡太弱,更是沒人樂意跑到這邊來進行更多的開發,更多的還是指望當地人自發的來,除了當地的環境比較難受以外,和交通不便也有著很大的關係。
走陸路過來需要花費的時間太多了些,還特別不舒服,想要運送大宗的物資更是非常困難。
這也是為什麼來廣州這邊做買賣的,大都是有著龐大勢力背景的商隊的一個重要原因,只有他們有足夠的實力,來開闢這樣的商路啊。
另外其實也是沒讓更多人看到其中的利益,沒有更多的讓南北之間進行交流的動力,自然來往兩地之間的人就要少得多了,這才讓整個嶺南好像天然的就成了一個獨立的王國一樣。
想要加強這種聯絡,自然就要從這些方面來著手了。
而不論是哪個方面想要發展起來,肯定都和交通這回事聯絡起來。
沒有更快捷更方便的途徑,將更多的貨物流通起來,其他的設想都是瞎扯,所謂要想富先修路,不是沒有道理的。
陸路想要改善顯然不是短期內能做到的,甚至都不是一代人兩代人的事情,走海路自然就成了更好的選擇。
而林森就希望先造出一種速度更快,運載量更大的海船來。
哪怕暫時因為導航技術等方面跟不上,只能沿著海岸線前行,不能方便的進行跨洋作業,也能發揮非常的效果啊。
單單將廣州和揚州這樣的口岸聯絡起來,對於南北交流的促進,就不是一點半點的。
為什麼說揚州那地方,不是實力強的番商根本去不了啊,更不是廣州這邊的番商不想去到更加繁華的揚州,擺在眼前的一個很現實的難題,就是海路也很難行。
廣州和揚州之間的海路距離,怎麼也要超過三千里地了。
其中當然蘊含著大量的機會和利潤,比如更高的售價,更多的交易物件,更快的處理掉手頭的貨物從而多跑上幾趟,怎麼看都能夠賺的更多。
可是同樣意味著更大的風險,和更多在路上的損耗啊,以現有的航海技術而言,其中的危險性是真的不小。
而林森設想中的新式海船,起碼在安全性上會有不小的提升,平穩而又堅固,更適合遠洋航行的同時,載貨量卻不小,而且必要的時候,完全可以當做戰船來使用。
他用到的主體,在傳統的福船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進,更像是老閘船,也就是俗稱鴨屁股的傢伙。
有傳統中式帆裝,和流線型的西式船身,比傳統中式帆船快,比西式帆船需要更少人手,建造維修也較簡易。
而同時也參考了後世成熟的廣船的建造理念,龍骨和水密艙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也用到了大唐這時候的小型快速戰船常用的一個設計,會在船的兩邊各放置一個浮板,組成一個類似三體船的外形結構。
這種東西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可以減少側翻的可能,幫助平衡船身,因為流線型的船身,必然不能像傳統的福船那樣,在海面上側傾的幅度相對較小,多些輔助應該會更好些。
由於這是個全新的船型,也可以說是個大雜燴的產物,並沒有成熟的先例可循,林森自個也知道自己不是什麼專家,這種更像是臆造出來的東西,實際效果如何實在是難說的很,所以才讓這些經驗豐富的老船工們多討論一下。
反正這個船型本來就是實驗性質的,好用的話自然是定型下來,不好用繼續再改就是了。
這也是為什麼林森覺得自個很可能要在這裡幹上一兩任,才能完成任務的一個重要原因了。
而唯一給他信心的地方,就是造船廠裡那已經堆積如山的各種木材。
後世的廣船多用鐵力木這種硬木,才能在作為戰船時輕易的撞散其他船隻,而林森這裡用到的材料就更厲害了。
做龍骨和撞角時,可以用硬度甚至比鐵樺木都還要高出三成的白堅木,也可以用硬度比白堅木稍次,但同樣高於鐵樺木的蛇紋木來做。
因為這種木頭同時有著所有木材中最大的密度,正好同時兼顧了壓艙的作用,大大減小了傾覆的可能。
上層船板可選項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