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檔爻氏職�帷1收擼�傷夾校��淙艘病�
作為一個從事傳媒研究多年的學人,筆者與中國新聞界諸多風雲人物有深度交往。2001年經艾豐同意寫他的第一本評傳,並贊同筆者的立意:“不寫一般歌功頌德的人物傳記,而是著力剖析典型個案,緊扣政治、經濟、社會熱點問題,揭示中國社會轉型時期處於過渡態的知識分子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及心態的變遷。”自此追蹤觀察、調查艾豐其人其文其事數年,寫作進度甚緩。本書出版之際,我要感謝艾豐先生足夠有耐心的等待。記述是否客觀,文辭是否達意,還是有待讀者諸君公論。
艾豐大事年表:(1)
1938年生於河北省玉田縣。
1956年在北京第十一中學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同年分配到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工作。
1966年被任命為電臺理論時事組(部)組長。
1976年被任命為電臺科技組(部)組長。
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為“文革”後全國恢復高考制度後的第一屆研究生。
1979年,在《人民日報》發表揭露黑龍江王守信貪汙集團長篇報道《觸目驚心,發人深省》,提出要解決“文革”對黨風的嚴重破壞問題;同年給中央寫了《首都城建中的問題》的內參,直接促使中央在1980年4月對北京城市建設作出四條重要批示。
1980年,翻譯美國新聞採訪學專著《新聞報道與寫作》一書,由北京廣播出版社出版。
198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獲碩士學位;同年分配到《人民日報》工作。
1982年,新聞學專著《新聞採訪方法論》出版;發表長篇通訊《現代化覺悟》,提出要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問題;發表經濟述評《水,讓我們重新認識你》,提出必須重視北京的缺水問題;發表述評《重視城市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1983年,發表了記述李瑞環同志親自領導實施的“引灤入津”工程的長篇通訊《背水之戰》。
1984年,發表文章《需要你——軟科學》,提出要重視軟科學研究的問題,為一年後的全國軟科學大會做了輿論準備;發表記述我國最早搞“包產到戶”的溫州市永嘉縣原縣委書記李雲河、原縣委辦公室主任戴潔天事蹟的報告文學《已是山花爛漫時》,從歷史的源頭和發展過程上印證了中國農民這一偉大創造的生命力。
1985年,與他人合著的新聞學著作《時代的藝術》出版;發表先進人物張在勇的長篇通訊《面對生活不等式》,提出進入改革開放之後人們如何對待生活中的若干“不等式”問題。
1986年,擔任《人民日報》經濟部主任;同年採訪當時擔任國家經委副主任的###同志,這位後來的總理當時是第一次在中央黨報上亮相,在這篇專訪中,報道了他重視“宏觀調控”的經濟思想。
1987年,發表《理一理思路》,全面概括和闡述了我國經濟改革的框架和思路。
1988年,新聞學專著《新聞採訪方法論》獲我國社會科學著作最高獎——首屆“吳玉章獎金”優秀獎;發表《社會公平的辯論》上下兩篇,就當時社會最熱的“分配不公”問題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發表《不同評價緣何而生——試析對當前改革形勢的認識》,全面分析了改革引發的人們思想認識上的分歧,為社會由此可能引起的###發出了警號;同年和範敬宜、陳柏生、吳昊等同志一起組建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並擔任常務副會長。
1989年,發表《首鋼啟示錄》,提出了國有企業改革應堅持正確方向;同年出版長篇報告文學《滄海?桑田?樂園》和改革叢書之一《中國新聞傳播媒介發展大趨勢》。
1990年,擔任《人民日報》編委;同年在關於湖北襄樊經驗的報道《中觀經濟的突破》中,提出了“中觀經濟”的理論概念,並做了初步的闡述。
1991年,獲我國新聞記者最高獎“範長江新聞獎”;同年,在對東風汽車集團的報道中提出了加強大企業集團的重要性和打造大企業集團的思路。
1992年,經過上一年第四季度的醞釀,“中國質量萬里行”出臺,作為組委會主任,發起和組織指揮了這一大型社會活動,在該活動中,提出質量工作中的“鏈條”,並對“質量的市場保證體系”做了闡述,提出解決質量問題的“上溯一級責任”原理;同年6月在北京成立中國第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