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景下,“中國質量萬里行”活動出臺了。發起單位是兩家,一家是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一家是《人民日報》經濟部。當時艾豐是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的常務副會長、《人民日報》經濟部主任,他和周圍的同志從1991年9月起,就開始籌備“萬里行”活動。他們設想組織中央新聞單位開展一次大規模的集中採訪活動,按東北、西北、西南、華南等行政區劃分幾路進行,主要是瞭解1991年我國開展的第一個“質量、品種、效益年”活動收效,並調查還存在的問題,既進行公開報道,也準備寫成內參,送給中央參考。因為採訪的規模很大,涉及的問題可能比較深,不僅新聞界參加,還要爭取政府主管部門的支援,請這些部門也一併參加進來。政府主管部門當時主要有主管企業執行的國務院生產辦公室(即後來的國家經貿委前身)、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國家工商總局等。活動方案擬請當時的國務院生產辦常務副主任趙維臣擔任活動組委會主任,艾豐擔任副主任。
中國質量萬里行(2)
“萬里行”活動方案由生產辦綜合局副局長王遠枝、新聞文化促進會副秘書長劉智等起草,艾豐審定之後,於12月14日報給了趙維臣,得到了他的支援,接著趙維臣又把活動方案轉呈給當時兼任國務院生產辦主任的###副總理。10天后,###對活動方案做了批示,表示支援,並指出:第一,發揮新聞監督、群眾監督的作用,政府部門不參加組織委員會,可請艾豐擔任主任。第二,不要組織聲勢浩大的集中採訪活動,以分散私訪、事先不做準備為好,這樣才能發現問題。第三,正面報道真正好的典型是必要的,但更多的要揭露問題,否則脫離群眾。第四,謝絕地方一切招待吃請,嚴格防止給企業攤派活動經費,不增加企業負擔,真正貫徹中央關於搞好大中型企業的精神。
顯而易見,活動方案上了新臺階,沒想到,國務院領導同志的構思這樣新穎、奇特、周密、具體、易於操作,新聞界對此讚歎至今。
以新聞單位和群眾組織為主,去喚醒中華民族的質量意識,這在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薄一波同志為“中國質量萬里行”題了詞,並擔任“萬里行”活動組委會名譽主任。
1991年12月30日,國務院“質量、品種、效益年”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轉發了“萬里行”活動實施方案,請各地、各部門將活動方案轉發各地、各部門所屬新聞單位,要求他們積極參加並精心組織“中國質量萬里行”系列新聞宣傳活動。
。。
震動了全國(1)
抓質量的希望之火,在北京點燃,又迅速燎原到全國各地,其聲勢、影響等都為人們始料不及。
“萬里行”活動怎樣搞?
1991年12月30日上午,組委會主任艾豐在中國質協會議室主持了組委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他說,這次活動意義大、規模大,難度也大。要注意抓好兩個“一”,一個是正面典型,一個是反面典型。正面報道要實在,少而精。反面典型重點抓幾個大的報道,在全國產生震動:打擊面不宜寬泛,抓住一個,就弄徹底。
會議確定了發稿程式:各報臺先認領組委會分配的題目或上報本單位的選題,經組委會確認後,各自採寫,稿件經本單位審後,再送組委
會編審。組委會將最後定稿提前四五天分送各單位,新華社再在發稿前一天播發到各單位,有了這樣的“雙保險”發稿制度,重大報道就可能集中在同一天在各報臺刊播。關於署名,組委會規定:凡經組委會編審的稿件,才能署“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否則,只能署“本報記者”。
會上有這樣一個小插曲:組委會準備了10個正面報道題目,10個批評報道題目,以“招標”的方式讓各家新聞單位認領。10個正面報道的題目一下子就分光了,而10個批評題目卻無人問津。艾豐明白,1989年以後,由於強調穩定,媒體上的批評聲音很少,而且一個批評報道
◎在“中國質量萬里行”活動上發言。
之後,往往會引起一場官司,各種糾纏使媒體承受不起,大家的顧慮是有理由的。艾豐感到自己當了組委會主任,已經騎上了老虎,就不能再下來了,必須勇往直前。他當時說了這樣一段話:“搞批評報道,大家有顧慮。我看不要怕。這次批評報道與過去不同,第一是‘打群架’。‘萬里行’是首都新聞界的聯合行動,所有的大新聞單位都參加了,要把首都新聞界都告下來,我看沒有人有這麼大的膽子。第二叫‘有後臺’。這次活動是有高層領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