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太合適,“提意見”說,最好撤下來一篇。於是就保留了一篇社論獲一等獎,把艾豐的降成了二等獎。
評獎完畢歸來,邵華澤專門向艾豐解釋了評獎時的情況,希望艾豐諒解。艾豐說:“二等就二等吧,獲幾等獎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我寫的這篇作品的自身價值已經被體現出來了!”
。 想看書來
中國質量萬里行(1)
“開展‘質量萬里行’活動,我認為最主要的是培養一批堅持真理、堅持公道、為群眾說話的人,做到這點很不容易。要敢於說真話,要實事求是。從這個起點出發,造成一個好風氣。”
——薄一波
採訪###
《###:天降大任》一文,刊載於《南方週末》2003年3月6日。在這篇24個版面的巨幅文章中,“幸遇伯樂,步入高層”章有一段關於###“超前7年提出宏觀調控”的敘述:
1986年11月22日的《人民日報》第二版,有一篇對###的專訪:《今年經濟效益為何波動》。專訪發在右上角,上面還配有###的照片,照片上的###看上去顯得年輕而清瘦。
這是###作為政府部門領導第一次接受記者採訪,也是他第一次在中共中央機關報上向公眾闡述自己的經濟思想和經濟綱領……採訪###的記者,是時任《人民日報》經濟部主任的著名經濟學家艾豐。
據艾豐介紹,在這之前他有過和###遠距離接觸的經歷,已經聽到有人評論###有兩個特點,一是有思路,二是敢講話。那次採訪證實了這一說法。“可惜,我當時在經濟上還是外行,沒有對他做深入的求教和觀點上的交流……”
艾豐說:“中央正式提出宏觀調控是在1993年的6號檔案,他提前了7年就有所醞釀並公開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宏觀調控後來成為###最重要的經濟思想,也成為中央政府駕馭市場經濟的重要手段。”
當時,###任國家經委副主任,步入高層後,艾豐是第一個採訪他的人,透過艾豐之筆,###的經濟思想首次亮相中央報刊。
與###的第二次直接見面,發生在6年之後,一個在前臺,一個在後臺,合力掀起了一次劃時代的“中國質量風暴”——“中國質量萬里行”活動。
商品短缺,曾長期困擾中國。從建國到1978年的近30年時間裡,我們已習慣憑票排隊買東西,全國憑票供應的產品曾達到77種之多。1978年之後,改革解放了生產力,商品多了,品種也多了,逐漸地,一些商品進入買方市場,我國經濟也步入由“生產供給型”向“消費引導型”轉變的時期。這本是經濟的進步,然而質量的進步跟不上數量發展的速度,老百姓的怨氣出來了,質量帶來了新的社會矛盾。全國消費者對質量問題的投訴逐年增加,1987年是4�3萬件,1988年上升到10萬件,1989年是14萬件,1990年達到22萬件。1991年因為開展了“質量、品種、效益年”活動,稍有下降,但仍然有21萬件。這是指已經投訴的,而不投訴的、吃啞巴虧的,數字恐怕至少還要增加若干倍以上。1992年春節前,中國消費者協會累計收到投訴信100萬封,其中抱怨商品質量差的有70%,揭露假冒偽劣現象的佔10%。
“中央知不知道這個情況?”在火車上,在家庭的飯桌上,人們談起偽劣商品,常常這樣問。
中央當然知道。1989年8月25日,###、###聯合署名的致“全國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十年總結大會”的信中寫道:
我國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十年來,企業對提高產品質量重要性的認識有了提高,一些工業產品質量日趨穩定,一些產品的技術效能和質量檔次逐步採用國際標準,成績很大。但是,產品質量低、企業效益差,仍然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嚴重問題,必須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轉。
1991年年底,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在一次會議上提出,1992年要在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的基礎上抓好質量工作。他說:“質量問題是關係到一個民族能不能生存的大問題。最近內參上報道了一個訊息,說外國人講中國國營企業工人不關心質量,看了令人傷心、痛心。中華民族難道就這樣嗎?如果我們的產品質量、工作質量大家都不關心,飛機、火車不正點,這種狀況繼續下去,這個民族怎麼能存在下去?”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務院把1991年定為全國“質量、品種、效益年”。也正是在這樣的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