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士歸國度假,建築工程由她委託梅更(Duncan Main)醫師主持進行。1908年,瑪麗·沃恩返回杭州,因旅途辛勞引發宿疾,在杭去世。為了紀念她,遂定校名為“馮氏高等女學堂”(Mary Vaughan Girls’High School),而“馮氏”其實為今譯“沃恩”的意譯,以中國人的姓來翻譯外國人的姓是當時的習慣。
馮氏女學於1909年開學,首任校長為沃恩的摯友巴恩斯(Barnes,舊譯作巴羅以、巴路義)女士,學生僅有20人。民國三年(1914)改為馮氏女子中學,並附設國民學校。
馮氏女學開學之初的學生中,有兩位是籍隸湖南湘鄉的堂姐妹,系出名門。姐姐曾寶蓀,(1893—1978),曾祖是曾國藩,祖父是曾紀鴻,父親是曾廣鈞。妹妹曾寶菡(1896—1979),父親是曾廣鈞之弟曾廣鍾。寶蓀於1907年來杭入浙江女子師範,畢業後再入馮氏高等女學,受校長巴恩斯影響,受洗成為基督教徒。1912年隨巴恩斯赴英國遊學,時其堂弟曾約農已在英國留學,而伯祖父曾紀澤又在倫敦做過駐英公使,故對倫敦並不陌生,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倫敦大學理科學士,成為第一位獲得倫敦大學優等學位的中國女性。回國以後,創辦長沙藝芳女學(今長沙第十四中學),一辦就是三十二年,一生以女子教育為職志而著重女子完全人格的培養,是著名的教育家。她的座右銘是:“待人以慈祥,處世以淡泊,臨危以鎮靜,持身以簡樸。”寶菡在馮氏女學畢業後考取了杭州廣濟醫院(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前身),後成為廣濟醫院骨科專家,她也是基督教徒。
弘道女學是由美國基督教南長老會於1867年創辦的貞才女學、1899年美國北長老會創辦的育才女學、1902年美國北浸禮會創辦的蕙蘭女學三校於1912年合併而成的,中文定名為弘道女學。
現在的問題是,馮氏女學於1909年2月始行開學,而司徒雷登卻在前一年的1908年夏,就應南京金陵神學院之聘赴寧任教,舉家遷往南京,又如何在杭州任教呢?郝平《無奈的結局——司徒雷登與中國》一書的附錄《司徒雷登大事年表》載,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後南京金陵神學院停課,司徒雷登離寧返杭,直至1912年秋才返南京。其間,他有可能在杭州馮氏女學任教。當然,也有一種可能,就是司徒雷登屬於兼課性質,往返於寧杭之間,但筆者迄今未獲得這方面的史料。
至於弘道女學,司徒雷登在弘道女學的前身貞才女學任教倒是極有可能的。因為它是由司徒雷登的母親創辦的,後來與另兩所女學合併後成立杭州協和女子學校,上述都可以算作是弘道女學的前身。
1928年,弘道女學由美國三家創辦團體移交給了中華基督教會華東大會和中華基督教浙滬浸禮會兩所中國團體接辦,並更名為杭州市私立弘道女子中學,並附設小學及幼稚園,它的歷史一直延續到1952年。位於學士路的校址就是今天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附設小學則是今天的行知幼兒園。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基督徒兄弟?(1)
司徒雷登與蔣介石
司徒雷登以浙江為籍貫,以杭州為出生地。在主持燕京大學校務期間,他經常參加學校裡的浙江同鄉會活動,燕京大學的吳雷川、劉廷芳、趙紫宸等都是浙江人(有的還是杭州人),司徒雷登與他們常以鄉黨相稱,這一點對解讀他與蔣介石的關係是很重要的。
蔣介石(1887—1975),名中正,以字行,浙江奉化人。蔣介石出生的這一年,司徒雷登已11歲,隨父母返美休假,兄弟四人穿著中國的服裝表演中國人的吃飯方式。
蔣介石早年東渡日本,入振武學校,其間加入中國同盟會,武昌辛亥首義後回國,協助陳其美組織江浙方面的舉義活動,並參加討袁之役,是孫中山組織的中華革命黨中堅分子。後以“陳炯明事件”中的表現受孫中山賞識,任護法軍政府大本營參謀長,孫以“安危他日終需仗,甘苦來時要共嘗”聯贈蔣勉之。黃埔軍官學校在廣州創立,蔣介石任校長。平定商團、*陳炯明、平定劉楊、東征,都是蔣之所為。嗣後,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身份領導北伐戰爭。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蔣介石一度下野,與宋美齡訂婚,皈依基督教。復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軍事委員會主席。1928年春,蔣介石率領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開始第二次北伐。6月,北伐軍佔領北京,改北京為北平。10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