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個概括的瞭解,然後從中選擇“多事之秋”,動盪時期,歷史事件比較多,創作空間就會更大。
第二點:一個武俠作家要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每一部小說不單單是一個故事,那樣就太單薄了。我們可以透過大師的作品來領略箇中的奧妙。
金庸的小說之所以成為經典,自然除了俠義精神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積澱,令人百讀不厭,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這是所有經典必備的一點。比如:《射鵰英雄傳》中的洪七公,此人平生兩大愛好,一曰“武”,二曰“吃”。在吃上的研究,金庸藉助洪七公的口說出了“叫花雞”的做法的每一個細節,講述了南宋時期的宮廷菜餚的種類及做法,還有黃蓉為了讓洪七公教靖哥哥“降龍十八掌”,每天不重樣地給七公做美味菜餚,每個菜的精細考究,絕對不都是作者的杜撰,一定是有案可查的;再如:《笑傲江湖》的“梅莊四老”對琴棋書畫的見解,我最不忍釋卷的是老四丹青生對葡萄酒的那番認識與見解,把世界“酒文化”嵌入當中,愛酒的人“品”了一杯“文化酒”,大快朵頤。為了寫出更好的作品,金庸研究了10年的佛經,因而他後期的小說裡又充滿了禪機。
黃易的《尋秦記》中,項少龍在紀嫣然的雅湖小築之中與戰國時代“先賢”們的辯論裡,儒家的仁愛治國、韓非的法家學說、陰陽家鄒衍的“五德始終學說”、近代的“三權分立”學說,都有所出現。由此可以看出,為寫此書,作者一定曾對諸子百家的學說進行過一陣“惡補”。
古龍早期的作品中,對武打路數的描寫也是傳統的武俠路子——各種名目的武功名稱,紛繁複雜的武術招式。他真正成熟,擁有自己特色的小說當是《多情劍客無情劍》、《楚留香》系列、《陸小鳳》系列等等。這些小說摒棄傳統的武打描寫路數,不再大篇幅地武打場面描寫,改為“一招制敵”、“不戰而勝”、“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等交戰中心理描寫,從而反襯出交戰的激烈與慘烈。另外,故事情節懸念迭出、匪夷所思,絕不落入俗套。前者的靈感來自日本的武士小說《宮本武藏》,後者來自西洋的諸如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之類的懸疑推理小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部非常流行的網路小說《鬼吹燈》,講述的是一系列古墓探險的故事。當中除了故事跌宕起伏,還涉及到了很多的考古知識,古屍研究,使小說除了神秘之外,又平添了幾分科學色彩,更加的嚴謹可信。如果作者不積累豐富的考古方面的專業知識又怎麼可能寫出這麼受歡迎的作品呢。
家長的引導方法:鼓勵孩子根據自己創作的故事的細節去搜集文化知識及常識。
引導孩子做個有心人,平時讀書要面廣一些。不能只讀書不思考。要做“讀書筆記”,記錄讀到的小說中寫的精妙之處;做“剪報”,把未來可能有用的文獻資料、視聽資料、網路資料收集好。或邊發現邊用,或分類擱置,留待日後使用。其實所做的一切正是未來寫論文的做法。高質量的四五十萬字的博士論文是不可能熬上幾個通宵就能拼湊出來的。都是這樣邊讀書邊學習,邊蒐集邊整理,最後把這些材料與自己的觀點融合而完成。這就是“學問之道”。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特質四 會玩(4)
第三點:找出武俠的“老套路”。其實武俠小說看多了,不難發現當中的絕大多數武俠故事的共同手法。記得廣播裡曾有過如下“戲說”(雖說是戲說,但很有意思)。
武俠世界大觀:
1。 孤兒的世界。大俠們“清一色”的都是“倒黴蛋”。在自己出世後沒幾天,父母及親人死盡。不管仇敵多麼的厲害兇殘,總能被一個家奴給偷著送出。
2。 大俠一般都不是好“學生”。每個大俠很少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成才。多數都是靠“百年老怪”傳輸內力,或吃個“火龍丹”、“毒蛇膽”、“大力丸”之類的東西后,一步登天。
3。 吃燒烤。大俠們一般不喜歡吃正常人喜歡的食物。都是躲到荒郊野外,找幾根樹枝烤野雞,烤青蛙,烤田鼠。先不說不衛生,還不環保。沒辦法人家是大俠,與我們凡夫俗子當然不同。
4。 英雄會。少年大俠都愛湊熱鬧去出席“丐幫大會”、“殺狗大會”、“聯合國大會”,在會上三拳兩腳擊敗所有武術大家,名滿天下。而會議結果往往是:雖然擊敗了普天下的武林高手,卻被一個幾乎不會武功的小女子(這女子就是他愛的人)一劍刺傷,之後草草了事。
5。 愛情故事更簡單。天涯處處是芳草,我自獨愛仇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