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 頁)
在做事時能夠集中注意力,並養成積累資料記憶的習慣
孩子小時候心裡單純,沒有雜念,當他們聽故事時,能集中注意力。這種訓練的持續自然能鍛鍊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尤其是他們在重複聽喜歡的故事時,不但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同樣資訊的重複使故事在大腦裡沉澱析出,從而形成記憶。所以這些訓練不需我們家長去精心設計,只須做就可以了。人類的祖先已經透過漫長的進化用本能的形式把這些寫入了孩子的大腦程式,原裝就有,聰明的家長只需把這些功能激發出來就夠了。
我女兒上小學後,有一次我有事去她們學校,路過她們班教室,許多孩子聽到腳步聲都扭頭向外張望,而女兒卻絲毫不為所動,專注於老師講課,老師因此還表揚了她。
四、對語言的超強的理解能力是副產品
前面形成的這些好習慣,使孩子能在上課聽講時高度集中注意力。而良好的語言感知能力,對學習數學產生了巨大的幫助。有不少低年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數學應用題孩子自己看不會做,但是隻要家長讀一遍把題意解釋清楚就會做了,這其實就是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差造成的。而我女兒從未有過類似的困擾,這也就是源於從小養成的習慣。
如果不是親眼看到,任誰也想不到 “孩子父母帶著孩子一起讀書,有趣的故事反覆讀”的做法竟能產生這麼神奇、深遠的效果。
作為二
引導孩子講故事
孩子小時候,除了長輩給孩子講故事外,有另外一點尤其不容忽視,就是“讓孩子給長輩講故事”。剛開始時,可能孩子講得不好,沒關係,多鼓勵,多表揚。在自己的同類面前表現(或稱炫耀,英文裡叫showing…off)是動物的共性,不僅限於人類。
給別人講故事的好處,我做了一下總結:
1。 一種詞彙運用能力的訓練方法。孩子小時候對語言的學習是一個模仿(imitation)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即從“詞”到“句”、從“句”到“段”的過程。孩子把聽到的故事,運用聽到的“關鍵詞”串聯起來,用故事情節的意境與情景把它們熔鑄到一體。這不就是一篇“無字文章”嗎?根據“我手寫我口”的原則,所以,凡是擅長講故事的孩子,一定可以成為一個寫作的好手。
2。 一條父母與孩子溝通的管道。孩子給家長講故事,還是懵懂的孩子向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