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幽默有益於身體和心理健康。當然我們也需要認真嚴肅的態度,但過分的嚴肅和苛刻,對你的職業生涯和身體健康會有不良的影響。在概念時代,無論對待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需要保持輕鬆的態度。
6。不僅僅要累積,還要有意義感。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物質財富已經非常豐富,越來越多的人擺脫了日常的瑣屑事務,開始追尋更重要的東西:生活的目的、追求卓越和精神上的滿足。
設計感,故事感,交響能力,共情能力,娛樂感,探尋意義,這六種能力將越來越主導我們的生活,重塑我們的世界。相信很多人會歡迎這種變化,有些人也可能會厭惡,心裡想著,我的正常生活被一幫穿黑色緊身衣、裝腔作勢的傢伙掌握,這些傢伙會把我們這些缺乏藝術感和情感的人們遠遠拋在身後。其實不用擔心,因為這些關鍵的高概念和高感效能力是基本的人類本能。畢竟,咱們住洞穴的祖先既沒有SAT考試,也不會填電子資料表格,還不是都照樣講述著故事,聆聽和理解別人的感受,並且還不斷進行發明創造。這些能力人生來就有,只不過進入資訊時代後就漸漸萎縮了。我們現在的任務就是使它們重新發揮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每一章後面都有一個實踐練習部分,這些練習能夠幫助你發展全新的思維)。每個人都能掌握概念時代的這六感。誰先掌握了它們,誰就會在這個時代佔得先機。現在讓我們開始行動吧。
設計感(1)
戈頓麥肯齊,已故的賀曼賀卡公司(Hallmark)老資歷的設計師,曾經講過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當時一講出來就很快在設計界流傳開來。戈頓麥肯齊是個很有公德心的人,他常常去學校做演講。每次演講時,他總是先介紹說自己是個藝術家,然後就環顧教室四周,看看牆上的藝術作品,饒有興趣地問是誰創作了那些藝術作品。
“這個班級裡有多少藝術家呀?”他每次都會問,“請舉一下手吧!”
回應模式總是一樣的:幼兒園和一年級的班級裡,所有學生都舉起了手;二年級的班級則有四分之三的人舉起了手,但帶著點躊躇;到了三年級的班級,就只有幾個孩子舉手;到了六年級,沒有一個人舉手,孩子們左顧右盼看哪個不正常的會舉手。
設計等創意型行業的人們常常在茶餘飯後談論這個故事,語調裡往往帶著一種不滿,不滿這個世界不重視他們的勞動成果。當麥肯齊講這個故事時,觀眾的反應只是搖搖頭,要不就咕噥兩句,再不然就是發出噓聲。他們所有的反應最多隻是表示悲嘆而已。
事實上他們應該憤怒,他們應該衝到學校,討個說法;他們應該安慰孩子們,直面校長,對學校董事會發難。面對藝術課程資金不足的狀況,麥肯齊的故事已經不是什麼讓人難過的新鮮事了。
這個故事為我們這個時代敲響了警鐘。
現在,國家的財富和個人的康樂取決於藝術家的存在。在一個物質豐富但被自動化和外包風潮打亂了秩序的世界裡,每個人,不論從事什麼職業,必須培養一種藝術感。當然,我們不可能人人都成為達利(Dali,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或者德加(Degas,法國畫家和雕塑家),但我們都要成為設計家。
很容易將設計理解為僅僅是一種裝飾,對某個地方或某件東西進行修飾,以掩蓋它們的平庸。對什麼是設計、設計的作用是什麼,人們有著嚴重的曲解,特別是現在。設計界知名人士,約翰赫斯科特(JohnHeskett),曾經對設計下過一個很好的定義,他說:“設計從本質上來說,可以定義為是人類的基本能力,人類製造以前生活中不存在的東西,來滿足人們的需要,賦予生活新的意義。”。
現在不妨抬頭環顧四周,看看你身處的這個屋子吧。這裡所有東西幾乎都是設計發明出來的,你手上拿的書、印刷的字型、你身上穿的衣服、你坐著的沙發或其他傢俱之類的東西、你居住的高樓大廈等等。是某些人大膽想像,設計並創造出了這些東西,它們已經成為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設計是典型的全腦思維(左右腦並用)的智慧。用赫斯科特的話來說,是實用性和意義性相結合的。圖冊的設計者必須編出一本容易閱讀的冊子,別人能讀得懂,這是實用性。但從目的作用上說,冊子還必須表達一定的主題思想,這是意義性。傢俱設計師設計一張桌子,這桌子要站得穩(實用性),但這桌子還得漂亮吸引人(意義性)。實用性是左腦思維的特點,意義性是右腦思維的特點。現在花費少量的錢就能比較容易地製造出一件具有實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