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效益的一方提供給沒有規模效益的一方,反之則是資源的浪費。比方說今天我倆想吃西瓜,於是決定明天開始去親自種。結果當我們收穫到西瓜的時候,發現我們自己種的西瓜成本就要1000多塊錢一個。因為我們種的西瓜太少了,沒有規模效益,並且什麼都要重新學習。而當我們在北京花20元錢買到一個廣西產的大西瓜時,卻還能讓成千上萬的人在這個西瓜上賺到錢呢!其實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規模效益,而那些種西瓜的人同時種很多的西瓜,並且專門種西瓜,那些運西瓜的人專門運西瓜,那些賣西瓜的人專門賣西瓜。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中小企業如何實行股份制(2)
正因如此,我主張任何一個企業最好只做一種產品或一個系列的產品並且實現最大的規模效益。其他的事讓別的企業去做,盲目的“多元化經營”是企業經營之“大忌”。去發現一個市場上最需要的商品相當於寫一篇非常有價值的論文,而把企業做大不斷實現其規模效益只相當於把寫好的論文影印數遍!
再者,因為人都是自私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總是向價格高的地方流動,貨幣總是向價格低的地方流動”,誰也擋不住。所以,任何人選購商品時總是選擇價廉物美。如果企業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是“價廉卻物不美”或“物美卻價不廉”,企業就難以長期生存。
總之,企業的合理存在就必須有足夠的“優勢總和”,否則,這個企業就沒有持續的生命力。所以,只有透過“股份制”發揮每一個人才的優勢最能實現上述的四點條件,最容易培育出優秀的企業。
二、打倒“平均分配股權”
我國中小民營企業傳統的股份制模式幾乎都是“等額股份制”,即如果是兩個股東時每人佔50%的股份,如果是三個股東時每人佔三分之一的股份,如果是四個股東時每人佔25%的股份,依次類推。這種股份制存在很大的弊端,比方說:沒有核心人物對企業承擔最大的責任,吃大鍋飯現象難以杜絕,出現摩擦時難以表決……
怎樣才能消除傳統股份制的弊端呢?實踐證明,我設計的以下股權分配模式行之有效:
將擬於有合作意向並且企業最需要的人才作股東,股東按他們未來(或現實中)對企業的重要性評估排列為1、2、3、4、5、6……,讓第一重要的作第一股東,第二重要的作第二股東,讓第三重要的作第三股東,讓第四重要的作第四股東,依次類推。第一股東的股權最好為30%至51%之間,最好不要少於30%,這種股權的設計能更好地發揮股東的積極性。不管怎麼樣,一條原則必須記住:所有股東的股份最好不要相等,哪怕只相差1%,必須讓所有股東股權的任意組合永遠不能出現50%=50%的情形,否則在發生意見分歧時難以進行表決。
三、缺錢也可以當大股東
如果擬定的第一股東或第二股東沒有足夠的資本金投資,則可以考慮用縮小總股本的方法來保證他們的股權比例。比方說,企業計劃總投資為500萬元,擬於讓最重要的第一股東佔51%的股份,即第一股東必須投資255萬元,而實際上最重要的股東只有萬元的投資能力,那怎麼辦呢?這時,我們可以將總股本改設為250萬元,以保證最重要的股東能佔到51%的股份。然後讓其他有能力按500萬元總股本設計的比例投資的人,也以250萬元為基數入股投資,其餘的投資能力存在該企業吃利息。利率的高低可以參照資金對企業的重要性由股東協商決定,一般以年利率6%至18%之間為宜,也就是說以參照銀行貸款利率和民間借貸利率為宜。
如果擬定的第一股東能繳納的股本實在太低,而他的綜合能力確實對企業很重要,可以考慮適當降低他的股份比例,在讓他繳納一定股本的前提下,給他留下一些配額,等他有錢時再補足股本。在他補足股本前由其他願意多佔股份的股東出資並承擔相應的盈虧。
四、讓在本企業股權遠遠大於該企業正常現金餘額的股東或其委託人管錢
資金是企業的血脈,資金安全對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對於絕大多數企業而言,其庫存現金(含銀行存款)一般不會太多,其資產主要表現為固定資產、存貨和應收賬款。所以,企業的現金最好讓股東中最有經濟實力的人或第一大股東(也可以是他們擔保的委託人)當出納管錢,這樣能更好地保障資金安全。如果第一大股東(也可以是其擔保的委託人)不能管錢,就由第二大股東或其委託人管錢,依此類推。銀行取款必須由兩個股東或其委託人簽章,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