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不能急於求成,要從小的專案做起,不斷總結經驗,然後不斷做大。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敢於嘗試,敢於冒一點風險。因為“一點風險都不冒就是最大的風險之一”。但一定要將風險控制在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內。
幾年來,很多隻有初中和大專學歷的朋友和學生,因為接受了我的投資理財觀念和我的親自指點,已經成了百萬老闆或者千萬富翁,他們當中有幾位已將自己的成功經驗寫出來附在本書的後面與大家分享。這些都是完全真實的故事,哪位讀者如果很有興趣,我可以將他們的聯絡方式告訴你,以便對大家更有幫助。
最後,非常感謝茅於軾教授和張曙光教授對我的栽培併為本書濃情作序!
段紹譯
2007年9月25日
中小企業如何實行股份制(1)
摘要:1、讓在本企業最重要的人物來當大股東,哪怕他沒有足夠的資金;2、讓在本企業股權遠遠大於該企業正常現金餘額的股東或其委託人管錢,哪怕管錢的人跑了也不會給企業帶來損失;3、任意的股份組合都不允許出現50%=50%的情況,這有利於表決;4、我們所追求的股份制企業是在約束條件下有最佳“優勢總和”的企業。
關鍵詞:中小企業股份制現代企業制度規模效益無形資產
正文
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管理的“股份制企業”模式,是當今世界最流行也是最有利於企業發展的企業模式。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的中小民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但有相當多的企業因為沒有實行“股份制”或“股份制”的設計存在重大缺陷而不利於企業的發展,甚至出現股東捲款外逃、另起爐灶、中途散夥及互相殘殺等現象。還有很多很有能力辦企業也很想辦企業的人,因為感到一個人的力量相當弱小而至今沒有創辦起自己的企業。我根據對中小企業股份制的研究及9年實踐的檢驗,總結出一套比較行之有效的股份制模式,對中小民營企業或許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優勢總和”打造優秀企業
我曾給“有生命力的企業”下過這麼一個定義,企業是“以發現顧客的潛在需求為起點,透過行家的經營管理活動,達到一定的規模效益,能不斷地為社會提供價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務的一個組織”。所以作為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是不斷去發現顧客的潛在需求,如果一個企業的“發現”是顧客最需要的,那麼該企業“不發財”都難以作到;如果一個企業的“發現”只是顧客勉強需要的,那麼透過努力可以取得一些成功;如果一個企業的“發現”是顧客根本不需要的,那麼該企業是一定會關門大吉的。
所以,我說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他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也不是因為他是世界上最勤奮的人,而是因為他的“發現”是世界上最需要的。目前,世界上任何“已經過上了好日子”或“正準備過好日子的人”,都直接或間接地接受了比爾?蓋茨的服務,否則他就一定不能過上好日子。
正因如此,作為一個辦企業的人來說,“發現得好”比“做得好”更重要。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感嘆:“現在沒什麼事情好做,要是早幾年的話,開計程車的人也發財了,挖煤的人也發財了,浙江做釦子的人也成了千萬富翁,做牙刷的人也成了億萬富翁”。其實,世界是向前發展的,在和平時期,明天的機會總比今天更多,只要你有能力、有眼光;也許幾年以後,那些感嘆今天沒有什麼事好做的人,他們又發現“他們身邊那些從今天開始做什麼的人也發財了,就是我當年沒有發現!”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但“發現”的眼光卻不是天生的,學識越豐富,經歷越多,綜合能力越大的人就越可能有好的“發現”。
另外,一個成功的企業需要市場調查的行家、生產的行家、管理的行家、理財的行家、營銷的行家、……對未來市場預測的行家以及熟練的技術工人。如果所有的人都是行家,這個企業肯定是輝煌騰達的;如果有一些人是行家,透過努力是可以取得一些成功的;如果一個行家都沒有,那麼該企業肯定是鬧著玩的。所以我主張每個人最好只去幹兩件事——“擅長做的事”和“喜歡做的事”。因為你擅長,你就有“比較優勢”,你容易把事情做好;只要你喜歡,你也容易把事情做好,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其他的事情透過“合作”和“市場”去解決。
第三,因為沒有規模就難得有效益,這就叫“規模效益”。所以,世界上的商品和服務大多是由有規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