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瑞典的男人(妻子也可以)如果留在家裡照顧小孩,可以領取跟在外工作相等的社會福利金。據說兩三年前,領這種福利金的有一半就是男人。而他們為了照顧孩子而請的假,高過女人19%。
我舉了這些事實,絕對不是強調“男人能做的,女人也能做”,相反的我想說“女人能做的,男人也能做”,我更想強調的是無論男人女人,如果能隨自己性向所好,選自己愛做的事,也許人類會活得更快樂,更自在。喜歡到社會上工作的女性不再有內疚,而喜歡在家裡待著的女性也不會再自卑。喜歡做家事、帶孩子、佈置房間的男性,當然更不必怕人譏笑為“娘娘腔”了。
前幾天看到幾張圖片,是說人在懷胎時期的早期有一段時候根本就是“陰陽同體”。這也許可以說人本來是中性的,只是後天環境分裂了這種中性。有了這種瞭解,則家庭裡夫婦不必嚴格劃分主內主外,只要感情好,肯互相協調有何不可?
我早就提議在學校不必限制男生一定學工藝,女生一定學家事,那實際上也扼殺了很多學生真正的興趣和才能。如果任他們自由選擇,讓他們習慣“性別、角色”的協調,豈不有助於他們將來的婚姻生活嗎?
18 真才是美
不管人們把內在美強調得多麼重要,但外在美仍然是“討人喜歡”的要件之一。輔仁大學社會系同學在校內所做的一項“擇偶條件與困擾問題研究”,調查結果雖然是最重視對方的內涵,彼此共同的愛好,但第三個條件就是外觀,而且男生隨著年級的升高,愈來愈重視物件外在的條件。女生對男生外表的要求是“有一點點”最好,道德心、責任感才是重要的。
第二節(5)
真高興這些女孩子有如此理性的認識。不過也不能因此而責備男生的膚淺,愛美的確是人的天性。只是我希望美的定義不侷限在漂亮的面孔,標準的三圍。美應包含了善和真,更應有好的氣質,體諒人的胸懷。這些加在一起才是真美。
其實,除了少數不幸的人以外,今天大多數的年輕人,無論男女,由於營養好,醫藥常識普及,身體和麵孔都不是很醜的,女孩子更可以靠化妝、髮型、服裝等等強調本身的優點,彌補缺點,讓自己更美。比較不容易培養的是其他幾種美的條件,那是要靠父母的教養,自己的修為,不斷地把自己的言行、品格去蕪存菁才行。
尤其是結婚以後,由於朝夕相對,再漂亮的面孔也不新鮮了,再標準的三圍也難持久了,這時就更需要其他的美來維持天長地久的相處。婚姻就是那麼現實的,要結婚就得考慮這些現實情況。
由於大家“愛美”,父母對那些抱怨自己身體有缺陷(不是殘障)的子女,倒也不能責罵他們無病呻吟,或視若無睹。若靠運動或醫藥可以改善的(譬如嚴重的青春痘),儘量幫助他們。不過要緊的還是培養他們的信心和美德,或學習一樣藝術,一方面可以陶冶氣質,一方面可以分散他們過分注意自己缺陷的憂慮。
人類越進步,也就越講究優生學,有美貌、美德的人越多,當然人類也越可愛。但如果只把美貌放在第一位,那也就顯示人類還是不夠睿智的,因為那畢竟最深也不過只是一層皮而已。
19 健康才是美麗
臺灣第一次女子健美表演前些時在臺北中山堂舉行,報上說吸引了幾千名的觀眾。這一場由臺北市健美委員會舉辦的“自強杯”健美錦標賽,還邀請了國際健美先生和小姐來表演,氣氛十分熱烈。
老實說我並不能欣賞那種“合標準”健美身材,再說也不是人人都能把肌肉練到那種程度的,但我卻很喜歡“健美”這兩個字,以及健美的觀念。儘管我愛林黛玉,然而愛的是她的靈性和才氣,對她的病態美不敢恭維。偏偏不知為什麼,對審美的觀念到今天還不能完全脫離近乎病態的要求。
很小的小女孩已經嚷著要節食,節食才會瘦,瘦了才漂亮。曾經聽到一位婦產科醫師感嘆地說,有些年輕的產婦,由於學生時代過度節食,甚至懷孕後還不肯吃多一點,結果影響到胎兒的發育。這些孩子長大以後的健康實在讓人擔心,而我們國民的體格將來也許更趕不上西方已發達的國家了。
不過對女孩子來說,美才是她們渴求的,生個健康的孩子那種事可就太遙遠了,何況她為什麼要為孩子“犧牲”美麗,有些女孩認為生育已經是夠委屈了。
但如果“健康才是美麗”的觀念和風氣能深植的話,那麼女孩子一定會樂意鍛鍊自己達到健美的標準,於是將來結婚生健康的孩子就是最好的“額外收穫”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