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頁)
每稱吾意。”
遂賜名意焉。改封永豐縣公,邑一千戶。保定二年,除司憲中大夫,進爵義城郡公。尋又改封德廣郡公,出為洛州刺史。和前在夏州,頗留遺惠,及有此授,商、洛父老,莫不想望德音。和至州,以仁恕訓物,獄訟為之簡靜。天和三年,進位大將軍,拜延綏丹三州武安伏夷安民三防諸軍事、延州刺史。六年,進柱國大將軍。建德元年,改授延綏銀三州文安伏夷安民周昌梁和五防諸軍事。以罪免。尋復柱國。
隋開皇元年,遷上柱國。和立身剛簡,老而逾勵,諸子趨事,若奉嚴君。以意是太祖賜名,市朝已革,慶和則父之所命,義不可違。至是,遂以和為名。二年,薨,贈本官,加司徒公、徐袞邳沂海泗六州刺史。諡曰肅。子徹嗣。
伊婁穆,字奴幹,代人也。父靈,善騎射,為太祖所知。太祖嘗謂之曰:“昔伊尹保衡於殷,致主堯舜。卿既姓伊,庶卿不替前緒。”於是賜名尹焉。歷金紫光祿大夫、衛將軍、隆州刺史,賜爵盧奴縣公。
穆弱冠為太祖內親信,以機辯見知,授奉朝請,常侍左右。邙山之役,力戰有功,拜子都督、丞相府參軍事,轉外兵參軍。累遷帥都督、平東將軍、中散大夫,歷中書舍人、尚書駕部郎中、撫軍將軍、大都督、通直散騎常侍。嘗入白事,太祖望見悅之,字之曰:“奴幹作儀同面見我矣。”於是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賜封安陽縣伯,邑五百戶。轉大丞相府掾,遷從事中郎,除給事黃門侍郎。
魏廢帝二年,穆使於蜀。屬伍城郡人趙雄傑與梓潼郡人王令公、鄧朏等構逆,眾三萬餘,阻涪水立柵,進逼潼州。穆遂與刺史叱羅協率兵破之。增邑五百戶。
孝閔帝踐阼,拜兵部中大夫,治御正,進爵為侯,增邑五百戶。尋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保定初,授軍司馬,進爵為公。四年,除金州總管、八州諸軍事、金州刺史。天和二年,增邑二千一百戶。又為民部中大夫。
衛公直出鎮襄州,以穆為長史。郢州城民王道胥反,襲據州城。直遣穆率百餘騎馳往援之。穆至城下,頻破胥眾。會大將軍高琳率眾軍繼進,胥等乃降。唐州山蠻恃險逆命,穆率軍討之。蠻酋等保據石窟一十四處,穆分軍進討,旬有四日,並破之,虜獲六千五百人。六年,進位大將軍。建德初,代公達授荊州,復以穆為總管府長史。穆頻貳戚藩,甚得匡贊之譽。入為小司馬。從柱國李穆平軹關等城,賞布帛三百匹、粟三百石、田三十頃。五年,從皇太子討吐谷渾。還,穆殿,為渾人圍。會劉雄救至,乃得解。後以疾卒。
楊紹,字子安,弘農華陰人也。祖國,鎮西將軍。父定,新興太守。紹少慷慨,有志略,屢從征伐,力戰有功。魏永安中,授廣武將軍、屯騎校尉、直蕩別將。普泰初,封平鄉男,邑一百戶,加徵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
魏孝武初,遷衛將軍、右光祿大夫,進爵冠軍縣伯,邑三百戶。大統元年,進爵為公,增邑六百戶。累遷車騎將軍、通直散騎常侍、驍衛將軍、左光祿大夫。
四年,出為鄜城郡守。紹性恕直,兼有威惠,百姓安之。稽胡恃眾與險,屢為抄竊。紹率郡兵從侯莫陳崇討之,匹馬先登,破之於默泉之上。加帥都督、散騎常侍、朔州大中正。十三年,錄前後功,增邑通前二千二百戶,除燕州刺史。累遷大都督、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復從大將軍達奚武徵漢中。時梁宜豐侯蕭循固守梁州。紹以為懸軍敵境,圍守堅城,曠日持久,糧餉不繼,城中若致死於我,懼不能歸,請為計以誘之。乃頻至城下挑戰,設伏待之。循初不肯出。紹又遣人罵辱之,循怒,果出兵。紹率眾偽退。伏兵擊之,殺傷殆盡,城降。以功授輔國將軍、中散大夫,聽回授一子。
又從柱國、燕國公於謹圍江陵。紹鬥於枇杷門,流矢中股而力戰不衰。事平,嘗奴婢一百口,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除衡州刺史,賜姓叱利氏。孝閔帝踐阼,進位大將軍。建德元年,卒,贈成文等八州刺史。諡曰信。子雄嗣,大象末,上柱國、邽國公。
王雅,字度容,闡熙新國人也。少而沈毅,木訥寡言。有膽勇,善騎射。太祖聞其名,召入軍,累有戰功。除都督,賜爵居庸縣子。
東魏將竇泰入寇,雅從太祖擒之於潼關。沙苑之戰,雅謂所部曰:“彼軍殆有百萬,今我不滿萬人,以常理論之,實難與敵。但相公神武命世,股肱王室,以順討逆,豈計眾寡。丈夫若不以此時破賊,何用生為!”乃擐甲步戰,所向披靡。太祖壯之。又從戰邙山。時大軍不利,為敵所乘,諸將皆引退,雅獨回騎拒之。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