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樣,這樣就走進了巷道。
拐進右邊,幾步間已經瞧見破損的圍牆,幾棵荔枝填補了眼界的缺口。平整的磚牆青中帶褐,砌紋清晰,刻字亂畫的幾乎沒有。裡面幾戶房子不時傳來婦斥子笑女辯護的聲音,卻也是有人住的所在了。過了幾棟房子,慢慢覺得這個圍牆之中的建築極有規矩,道路寬且直,阡陌縱橫,猶如棋局,前後幾同樣,左右不區分,眼觀五路,覺得走哪一邊,所見大致相同。但想想圍牆橢圓而鑄造,還是沿著右手邊繼續前進吧。
右手一路走完,再直往左去,眼前開朗了很多,筆直的道路起伏平緩,貫通東西,兩旁的鐵將軍形狀各異,還能看到舊朝所用的“┻”形鎖孔,或者是大門居中位置靠右下半截的中位,還能看到一個通寶之鎖,門簷上的弔頭花雕下面是依次變薄漸長的幾疊橫木。我留心數了疊數,有的三疊,有的五疊,最多的則是八疊加一溜的片瓦,想來也是“九門即龍門”的心思了。但要在門上找幾個字卻是非常難,在圍著走的當兒看到兩處,一處是“渭川公家塾”,一處是精美雕飾的小篆,問了旁邊的中年人和屋裡走出來的女子,俱不識得,瞪大眼睛看了半天,終於看出是“福氣東來”的筆畫了。慚愧!
一路漫步,不時瞧見三三兩兩的人拿著專業單反相機,簇擁著一個妙齡女郎,卻是拍攝藝術照了。如此顏面,對於古老的村落來說,是減色還是增輝呢?
不好說。
但模特確實好看,片刻間就不見人了。我的小巷還得繼續探詢,這時,差不多已經繞外圍走了一圈,又回到先前進門的空地了。
二 梅庵公祠
此處已經不算城牆了,城外一片大大的水塘,一段銜接兩頭的磚牆分隔開來。圍牆裡面的正對著是大宗祠,可惜鐵將軍看門,入不得內,扒著門縫也沒看出什麼東東來,宗祠的卻也有四、五個旗杆石,果然是中舉登科的見證,卻已經看不清輝煌的字樣了。
再前行幾步,祠堂的右邊是梅庵公祠,倒是門大開敞著。進得門來,右邊有個簡介,主人叫什麼“李二雪”,而且此處是舉行康王誕的地方,至於康王是誰,依我的腦力,一時也想不到何方仙化聖人。
裡面倒是有一些對聯,除去歌功頌德的,還有幾對別緻的文字,於是抄了兩首。就兩首——
花樹舞低楊柳月
几筵香送芰荷風
再:
五色柳雲團玉宇
三宵濃露湛冰盤
兩幅對聯的動詞運用很微妙,而且上下,一意兩借,非常傳神。
如“低”字,本來一個副字,動作化以後,給人無限想象。
夜深未沉時,微風乍起,輕輕徐來,搔得楊柳依依,眼前槐樹枝葉亂顫,班駁樹影不時透進皎潔月色,皓月當空,卻也躲不過槐柳的一遮一掩。梅庵公祠裡,薰香隨風飄遠,在晚風中慢慢吹向半牆外的荷糖,連菡萏都要綿了,軟軟的立在水面,迎風而舞。散步、晚行的人於此情此景中,又是怎樣一幅感受呢?
大概也要走進來拜拜女子李二雪了。
這位李家二姑娘為什麼拋卻紅塵、獨守佛燈呢?
如此聯想,大概能找到很多個版本的說法——為情困,為逝迫,或者是逃避,或者是另一種博愛吧。
還是別想那麼多了。
“五色柳雲”,相必也是晚上了,面對豐盛的香火,將近凌晨時分,看著濃露重盤,李姑娘大概在心裡得到了某種滿足了。
於今看來,她耐得了寂寞,用一次次的行動換來了此時的尊敬,已經做到了一個女人所能達到的極致,我們這些遊人、甚至她的家人族親還能說什麼了。
三 比較:修不到的科舉仕途
在將塘尾和南社做比較時,我覺得有幾個地方是值得提起的——
第一個就是房屋建造者的意圖。這裡就不提建築風格,這方面大有專家在,況且我又不是很懂。
經歷了時間的腐蝕和戰亂的破壞,兩個古蹟建築受損的程度大相徑庭。南社已經破亂不堪,而且遭受破壞的地方沒有人去修復。遊人走進南社,看到那些老房子,感覺一開始用的就是土木之類的材料,經不起歲月的滄桑;而在塘尾,走進城牆裡面,大部分的建築主要結構、牆面由青磚、花崗岩築成,不怕風雨,不懼地震,經歷若干年,依然牢固異常。走在塘尾古墟的巷道中,有時用手敲打牆面,噔然有聲,表面光滑,說明材料是石制的,而不僅僅是石灰泥加磚瓦的砌法。
難道建造者不知道好材料的牢固性和永續性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