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難堪的事情。
先說為官時。
一、抵抗農民起義
明末農民大起義,李自成、張獻忠起義反抗黑暗統治,到處流動作戰。農民軍到了廬州,打不下廬州,又去攻全椒、圍滁州,遇到頑強的抵抗。《明史&;#8226;列傳》第一百六十一回記載:自成等遂東走廬州,攻圍七晝夜。明年正月,寬等至,賊奔全椒,遂圍滁州。南京太僕卿李覺斯、知州劉大鞏力御之。而寬等軍至,奮擊大呼,諸軍無不一當百,自晨至晡,賊大敗。
根據這一史料,有人評價李覺斯是農民起義軍的鄶子手。對於身居高位的明廷官員來說,不抵抗,開門投降就是上策?站在當時的角度,堅守城池,肯定是大部分官員的選擇。這樣的評價站在自己的角度,而沒有考慮李覺斯的立場,不足辯論。
二、推薦東林黨人
東林黨人在明末政壇上也風光一時。當然,對現在的大多數人來說,最有影響的便是那幅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但當時中學的課本並沒有解釋“東林黨人”這樣一個政治集團。不解釋,好象就變成了高談闊論的研究會了。
李覺斯被貶職,史書記載是力挺禮臣黃道周而獲罪於崇禎帝,原因是疑為黨羽。但李覺斯還有一次抗議的行為是獲得了成功,閣臣錢龍錫以遼東戰事遭讒言,李覺斯出面力爭而保住了這位大學士。至於他自己的碑文記載“群臣力諍,皆未能得,李公以國體為言,上疏力諫,隨奉旨轉圓,錢公竟得免死。”信也可以,不信也罷。
李覺斯在當戶部給事中時,曾向皇帝推薦過東林黨人。可能他不知道被推薦人的身份,或者知道身份但欣賞對方,不管怎麼樣,東林黨人那時是受排斥和打壓的。但又怎麼解釋,既然受疑了,怎麼後來還官越做越大了呢?難道是崇禎對所謂“過失性人才”的包容和繼續重用嗎?
這就要看崇禎的性格和脾氣了。
明末動盪,崇禎皇帝上臺後,先是鎮壓了魏閹一黨,把朝中最大的一個政治集團給消滅了。上臺初期,勵精圖治的崇禎憂國憂民,可惜,這樣一位幹練的皇帝生在了末世,個人努力已經難以阻擋歷史的車輪,他被碾過去了。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了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好端端的一個萬曆皇帝,開始在張居正的鞭策下,倒也發奮圖強,非常勤快。但漸漸,他覺得皇帝不過是個架子,無法和整個大臣官員對抗時,他也變懶散了,不理朝政。崇禎帝也不能倖免,他也變了。而這個末世的變、不甘心帝國覆滅的變,帶來的只會是治理手段是的怪了。開始覺得你李覺斯推薦人,心眼正直,和我爭了,讓我長了一智;後來,越來越多疑,你還來為黃道周辯護,這不明擺著是“結為朋黨”嗎?罷官回家去吧!這是自己給自己找個理由。
所以,推薦東林黨人,以此作為李覺斯倒黴的原因,是站不住腳的。這不是###失敗的結果,而僅僅是皇帝的性情使然。國家已經這麼破亂了,你還老是掃我的興給我添亂,不如回家去吧?而且,如果真的是朋黨之爭,怕不僅僅是罷官這麼簡單了。
崇禎的疑心病還有一個證據。清人趙翼統計過崇禎的公安部長名單,幾乎一年一換。
《廿二史札記&;#8226;喬允升傳》:崇禎帝在位十七年,刑部易尚書十七人,薛貞以閹黨抵死;蘇茂相半載而罷;王在晉未任改兵部去;允升坐逸囚遣戍;韓繼思坐議獄除名;胡應###得善去;馮英被劾遣戍;鄭三俊坐議獄逮繫;劉之鳳坐議獄論絞,瘐死獄中;甄淑坐納賄下詔獄,改系刑部,瘐死;李覺斯坐議獄削籍;劉澤源卒於位;鄭三俊再為尚書,改吏部去;範景文未任改工部;徐石麒坐議獄,落職閒住;胡應臺再召不赴;繼其後者張炘,賊陷京師,與其子庶吉士士端並降雲。
三、李覺斯滅張家玉
這件事情,是李覺斯人生最大的敗筆。
大好的江山被滿州人佔據了,漢人當然不服。不服怎麼辦?就反抗。反抗需要兵糧,我希望你贊助一些,你不給,苦苦哀求還不給,於是我急了就搶你的家產以做軍資,被搶的人肯定懷恨在心。這都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但李覺斯後來的報復就大大過頭了。
清軍入關,大局初定,地方反抗著不計其數。東莞本土力量也閒不住,起兵反抗,其中一個傑出人物就是本地人張家玉。
張家玉是崇禎十六年進士,李自成破京被執,以父母性命威脅,竟至屈服,後來,張家玉保護唐王,在福建、江西轉戰不已。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