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頁)
很多中國商品的標價只是很小的紙條,消費者不知道標籤在哪裡?圍著商品到處找。但有賣傢俱的商場叫宜家家居卻深深懂得,消費者是要比較和分析的,所以,他總是把標價貼在消費者第一眼就能看見的位置,從很遠的位置就告訴你標籤。進入宜家的店裡,你會發現它的業務人員非常少。除非你決定比較完了買這個床,服務員馬上在第一時間上來。中產階級是很敏感的,你天天圍著他轉圈,他心想這個傢伙是專門派來掏我錢包的。
我們在前面講到,價格不等於品牌,但不可否認,價格是一種很有效的競爭手段,幾乎在每一個行業都打價格戰。
百氏可樂和可口可樂競爭到今天,幾乎已經可以和可口可樂平起平坐了。其實百氏可樂一度跑到可口可樂那裡去哀求可口可樂收購它,有三次可口可樂都沒有把它放在眼裡。於是,百氏的老闆宣佈:你賣到哪裡,我就跟到哪裡。
百氏可樂成長於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時期,由於消費者的價格很敏感,1934年百氏可樂推出與可口可樂同樣盎司的瓶子,同樣價格雙倍享受利益點。
這一招成功的擊中了消費者的價格心理,尤其是年輕人市場,因為他們只重量、不重質。1954年可口可樂的銷售量降低了3%,百氏可樂上升了12%。1955年,可口可樂不能不發動反擊,同時推出12盎司和16盎司的新包裝,但為時已晚。因此,可口可樂在50年代以5:1的比例領先百氏可樂,60年代這個比例已經成了5:5。
百氏可樂追上可口可樂就是價格戰打出來的。
每一個行業最終都會經歷價格戰,然後經過殘酷的淘汰以後剩下來必然是最具價值的品牌,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2、渠道的加價連鎖
我們給消費者的價格是什麼?是價目表上的價格,減去各種折扣和補貼,減去退款和消費稅,這才是消費者看到的價格。但消費者怎麼看待價格?實質上這個價格在消費者心目當中永遠在找一個等式。什麼等式?就是我付出這樣的一個購買價格,最終要得到一種價值,它涵蓋產品,產品中涵蓋實體商品服務,質量保證、維修便利、包裝、信用、擔保、送貨渠道和供貨時間。消費者永遠在和他心目中的這些價值尋找這個等式。
我們來看看渠道成員中,我們的經銷商、代理商、我們給他們的是價格表上的價格減去折扣、補貼、加上稅收或者關稅,最終他們所看到的價值是什麼?產品,包括服務、質量、維修、信用擔保、送貨渠道和供貨時間。他們在整個流通領域中依然要拿到自己的價值。
我們需要學會梳理一個渠道的加價連鎖,就是利潤渠道。
這裡有一個簡易模型。一個製造商生產出來的產品一定會有成本,比如他的成本是元,他會有他的利潤目標,希望10%左右,給它加價變成出廠價24元。出廠價會變成他的批發商的進貨價,也就是它的進貨成本,批發商期望10%—20%的利潤,變成30%。批發商的出貨價變成了零售商的進貨成本,零售商覺得10%—20%太少,不夠,要加價40%—50%,最後會加價到20塊。
價格策略的對接(2)
價格策略最重要的環節在哪裡?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趨勢,就是你一定要認真梳理每一個利潤分配環節中利潤分配的狀況,而且要談到和競爭者的分析,和需求的分析,和季節的分析,要去調整你的整個利潤鏈。
比如:可口可樂RB(玻璃瓶裝)最初出來的時候,我們發現許多零售商把它賣到2—元。這時,我們發現了整個零售通路的利潤太高了,結果是什麼?不是不讓它賺錢,而是它的零售價格定位已經抑制了消費者的購買積極性,勢必會變成有利無市。
從理論上來看,你的利潤率非常高,但到最後你沒有了量。怎樣才能拿到最大的規模利潤呢?我們發現最合適的價格應該是元。
所以最後我們做了一件事,在所有的城市,我們挑選了1千家零售商,要求它們按照我們定的元進行銷售。然後在元銷售的同時,在和0元之間銷售的店,我們公司可以用促銷的形式進行補貼。
當我們所有1千個零售店做了2、3個月以後,效果出來了,這個效果涵蓋兩個方面,元很快帶來了銷售的動量。
用2、3個月進行測算,元的時候賣到多少?利潤額是多少?元帶來大量的銷售,利潤額是多少?給你帶來的負債銷售是多少?當1千家店用去做的時候,他們就成為可口可樂的形象店,強烈地向消費者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