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2 頁)
中國經濟中存在的泡沫,除房市外,還有巨大的產業(能)泡沫、基礎建設泡沫、地方債泡沫、高利貸泡沫等,這些泡沫可能獨立爆破,也可能連環引爆。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不是需求重挫,就是引爆金融危機,兩者都是硬著陸。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在國際媒體、投資銀行及經濟專家紛紛唱衰之際,《人民日報》卻刊專文指出,中國有能力避免硬著陸,因為擁有較高速成長的經濟、較具抗風險能力的金融體系,加上能提供充足的最終流動性,及較為充實的政府財政基礎等,避免房市硬著陸的條件齊全。
今年中國經濟會出現那一種結果,各方擔心的理由均不無道理;但是不是硬著陸,卻不一定,而論點則與中國官方的說法並不完全一致。
首先,就“硬著陸”這個並非嚴謹的經濟學概念的通俗理解,不外兩層意思,一指爆發金融危機,二指需求急遽萎縮,導致經濟嚴重衰退。先就金融危機而言,通常在一般國家可能出現的風險,中國官方都有辦法管控,或許這也是國家資本主義的特色,但有代價。例子之一即是本世紀初中國官方對當時四大國有銀行的危機處理:(1)先剝離四大國銀的不良資產;(2)由政府編列巨大預算成立四家國有資產處理公司,購入從國銀剝離的不良資產;(3)再編預算對國銀注資;(4)為國銀引入國際知名企業或金融機構,進行戰略投資;(5)最後一步,將國銀在香港上市,危機解除。整個危機處理的核心邏輯,就是“全民埋單”,所以是中國特色。這也是一般國際專家看走眼誤判的主因。
儘管如此,我們認為還是有必要指出,在當前中國經濟面對的泡沫中,高利貸泡沫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也未必是中國特色的金融危機處理所能著力的。危機如果從這裡引爆,對中國政策當局將會是一個巨大挑戰。
其次,再看需求,這同樣也是國際專家經常進入的誤區。中國跟一般發達國家不同,13億人口的理論需求規模中,少說還有一半以上,在食、衣之外的住、行、育、樂、醫等民生基本需求上,尚未獲得切實的滿足。只要用對了政策,將這種潛在需求“導引”出來,就能夠一次又一次地化解危機,避免硬著陸。
有什麼政策可用?這又是中國的相對優勢了。當幾乎所有發達國家的政策,無論是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都子彈耗盡之後,中國在持續維持適度從緊貨幣政策的同時,還有相當寬裕的財政政策空間,即減稅。
最近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一再提及的“結構性減稅”就是這樣的思路。減稅,可以拉動內需,但又不是一般性、比例性的減稅,而是選擇性、結構性的減稅,針對民企、中小微企及自主創新、節能減排,還有水利、三農等領域給予政策性的減稅,即無異是寓“調結構”於“拉內需”之中了。
中國經濟硬著陸乎?軟著陸乎?就考驗中國政府的政策設計與執行能力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