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目標實施過程中應隨時保持聯絡,及時排除遇到的問題和障礙。這樣考核結果也不會出乎意料,因為在平時溝通中,員工們已就自己的業績情況和管理者基本達成共識,績效面談只是對平時討論的一個複核和總結。此時,技術型管理者已經從“考核者”轉變為部屬的“幫助者”和“夥伴”。
績效面談是一個系統工程,成功的績效面談背後是科學的業績管理制度、稱職的主管和充分交流溝通的企業文化,再加上企業領導的大力推進,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只有這幾方面都具備,績效面談才會真正傳導企業的期望和價值觀,激勵員工向更高的目標發展,這不僅能促進員工的進步,更能促進企業持久的發展。
只做考評而不將結果反饋給被評估者,考評就失去了它的激勵、獎懲和培訓的特有功能。反饋的主要方式就是績效面談,因為只有透過績效面談,才可能讓被評估者瞭解自身績效,強化優勢,改進不足。同時亦將企業的期望、目標和價值觀一起傳遞,形成價值創造的傳導和放大。
不幸的事實是,績效面談往往成了技術型管理者和員工都頗為頭疼的一件事。由於績效面談主要是上級考評下級在績效上的缺陷,而面談結果又與隨後的績效獎金、等級評定有聯絡,一旦要面對面地探討如此敏感和令人尷尬的問題,給雙方帶來的可能是緊張乃至人際衝突。正因為如此,績效面談常常是比較難談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於考核標準本身比較模糊,面談中容易起爭執。有一些企業更是一張考核表考核所有的員工,沒有根據具體的工作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考核,評判標準的彈性較大。這樣往往導致上下級對考評標準和結果認知上存在偏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甚至可能形成對峙和僵局。
2、員工抵制面談,認為績效考核是走形式,是為了製造人員之間的差距,變相扣工資,並懼怕因吐露實情而遭到上級的報復和懲罰。因此,面談過程中經常出現的情況是:要麼員工對績效考核發牢騷,誇大自己的優勢,弱化自己的不足;要麼是保持沉默,管理者說什麼就是什麼。這樣雖經過面談,管理者對下屬的問題和想法還是無從瞭解。
3、面談時一些技術型管理者要麼喜歡扮演審判官的角色,傾向於批評下屬的不足;要麼包辦談話,下屬只是聽眾的角色。這樣造成員工對面談發怵,績效面談往往也就演變成了批評會、批鬥會,成了員工的鬼門關,員工懾於主管的權力,口服心不服。
4、有的技術型管理者傾向作一個老好人,怕得罪人。結果是打分非常寬鬆,每一個人的分數都很高,績效面談成了大家都好的走過場,讓下屬感覺面談沒有實際作用。
5、還有些技術型管理者心胸狹窄,處事不公,喜歡以個人好惡作為評判標準。優秀的員工往往不拘小節,而一些管理者拼命揪其“小辮子”不放,致使員工愈發牴觸,雙方矛盾重重。
6、有的技術型管理者則喜歡在面談時籠統的就事論事,沒有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意見。讓員工感到工作照舊,自己仍不清楚今後努力的方向,感覺面談無用,甚至是“浪費時間”。
面談起爭執或員工抵制面談,與績效制度設計不完善有直接關係;而面談沒有用或變成批鬥會,則與技術型管理者缺乏面談技巧有關。多種因素相互影響牽連,導致面談不能成功。因此,需要從制度和技術層面同時入手,雙管齊下,才能有效解決績效面談中存在的困境。
。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五節 掌握績效考核的要素(1)
到目前為止,國內真正能夠有效發揮“績效管理”效果的企業,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究竟是什麼原因呢?當然是在認知、操作、方式以及目的上,都存在著嚴重的錯誤和問題,當然也與很多技術型管理者管理操作不力有關。
首先,技術型管理者要明白,績效考核與績效管理不是同一件事情。績效考核只是績效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但不是全部的工作。許多企業往往認為績效考核就是績效管理。
其次,技術型管理者要對“績效管理”的目的一清二楚。績效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下列六項:
1。實現企業的戰略發展目標,靈活應變。
2。為實現企業目標而努力,平衡各項業務發展。
3。對於執行業務的員工給予公平合理的執行力評價。
4。根據《績效考核》的結果,進行績效分析,找出企業的弱點與優勢。
5。定期召開《績效管理會議》,檢討制度上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