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獨奴題名圖序》,中有“寒花荒草,客來有玉茗之詞;繁李濃柳,夜遊有青蓮之序。爰藉妙手琅����袒�裘�輝附崍檣較慊鷸�擔�勰τ濫睢敝鈑鎩�
不用說,這張面積頗大的《琅�餉�肌芬皇背晌�鴉啊5筆斃磯嗲�碩莢凇獨奴題名圖》上頭題寫自己的詩作,包括盧前先生所題的一套散曲。現在節錄如下:
'南商調梧桐樹' 山無半壁平,水不經年淨。漂泊西南,日與嘉陵近。可喜的峽中早把歌筵定,幾外雲嵐列畫屏。翠拍紅牙,有幾個閒名姓,借琅�闖雋肆魅擻啊�
'東甌令' 六么序,解三醒,唱罷南音又北聲。傳奇散套分明訂,添幾曲新時令。明朝築座納書楹,還按譜試西昆……
'大聖樂' 嘆仙霓徒侶凋零,說吳閶空舊恨……還憐昆戈排場冷,忍回首北平城……到如今巴渝曲調尊前聽,只雅部人間寂不聞。周郎顧也,趁良辰結社*無盡。
'解三醒' 一個是餘杭舊尹(汪寄庵),一個是鞠部昆生(倪宗揚),一個是道升瀟灑偕文敏(仲眉夫人戊雙),一個是牛首山僧(甘貢三姑父),一個是雙柑斗酒南郊隱(戴夷乘),一個是塞上曾陳十萬兵(範崇實),一個是歌中聖(項馨吾),一個是劉家少婦(翟貞元),一個是小葉娉婷(張充和)……
盧前先生這一組套曲可謂曲史上一個不可多得之作。或者可以說,它本身就是一篇難得的“曲史”——其內容主要在敘述諸位曲友在北碚周家聚集唱曲的盛況,尤其對每個人物的描寫都十分逼真。將充和描寫成“小葉娉婷”,更是神來之筆。
然而遺憾的是,那幅寶貴的《琅�餉�肌啡叢凇�*”期間毀於抄家。更可悲的是,那個被盧前先生稱為“趁良辰結社*無盡”的周仲眉先生,也在“*”初被*而自殺身亡。
1983年,周夫人戊雙終於有機會聯絡上張充和女士。就在那年,充和將她所收藏的盧前先生舊稿(即盧先生當年在《琅�肌飛纖�獾惱�諮⑶�┏�闖曬ふ�目�榧腦��燜�N燜��爍鋅�蚯В�文曇蔥闖梢黃�洩亍獨奴題名圖》的回憶札記,中有“欣蒙故人張充和自海外錄寄盧曲”諸語,以示感謝之意。
陳戊雙女士比充和大九歲。她於1999年以九十五歲高齡辭世。
四 吳蔭南
吳蔭南先生是紫雲曲社的老社員之一,專演老生。戰前他經常和曲社裡的朋友們到風景優美的蘇州園林內舉行同期活動。可惜後來紫雲曲社的原址光明閣在抗戰期間被炸成廢墟,該曲社因而解散。大戰以後,吳蔭南轉而定期參加充和家中的曲會。
1946年中秋,充和家開了一個曲會。在會中,充和就請吳老前輩在《曲人鴻爪》書畫冊中題字。吳蔭南先生應以明代著名才子唐寅的《桃花庵歌》:
桃花塢裡桃花庵,
桃花庵裡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
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
醉後(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
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
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貴者趣,
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者,
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花酒比車馬,
他得驅馳我得閒。
他人笑我忒瘋癲,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
無酒無花(無花無酒)鋤做田。
藉著唐伯虎的這首《桃花庵歌》,吳蔭南先生表達了蘇州文人一向以來所向往的所謂“吳趣”——那是一種追求藝術境界(桃源)而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情懷。
充和很欣賞吳老先生的這幅字,只是她和吳蔭南先生並不太熟。只記得他經常來家中拍曲,有時也在一起合作彩串。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五 王季烈
王季烈先生(1873—1952)是著名的訂譜專家。他出身蘇州仕宦家族,是明代著名文淵閣王鏊大學士(1450—1524)的後裔。1934年退隱前他一直活動於政界,曾在“末代皇帝”溥儀身邊任職,但始終不忘振興曲學。在崑曲方面,王季烈最大的貢獻就是編定了龐大的《整合曲譜》(共三十二卷,分金、聲、玉、振四集,於1925年出版),首次為崑曲界提供了一套有史以來最可靠、最富權威的曲譜。後來為方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