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目錄
前言 張充和的《曲人鴻爪》 2
代序 我和張充和的曲緣 8
第一集 抗戰前後的曲人活動 10
一 吳梅 10
二 杜岑 12
三 周仲眉夫婦:周仲眉、陳戊雙 13
四 吳蔭南 14
五 王季烈 15
六 吳逸群 16
七 韋均一 16
第二集 1949—1966:曲人的懷舊與創新 17
上編 曲人在美國 17
八 胡適 17
九 項馨吾 18
下編 曲人在臺灣 19
十 蔣復璁 19
十一 鄭騫 20
十二 毓子山 21
十三 吳子深 21
前言 張充和的《曲人鴻爪》(1)
在充和的沙發上坐定,我一邊拿出筆記本、錄音機等,一邊迫不及待地問道:“您當時才二十四歲,一個年輕人怎麼會想到要把各種曲人的書畫收藏在這麼精美雅緻的冊子裡?而且後來經過戰亂,又移民美國,您仍能積年累月,從第一集發展到第二集,最後又有第三集(包括上下兩集),是什麼原因使您這樣不斷地收藏下去?……”
一聽到這個問題,充和顯得很興奮。她微笑著說:“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十六歲從合肥回到蘇州,就開始在我父親所辦的中學選崑曲課。那雖說是一門課外活動,卻使我對崑曲這個舊時的演唱藝術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再加上家裡請來崑曲老師特別指導,我的興趣更被導向專業的品位。我的第一個崑曲老師是沈傳芷先生,他是著名崑曲家沈月泉先生的兒子,不論是小生戲或是正旦戲,他樣樣都會,所以我很幸運有這樣一位崑曲老師。當然還有張傳芳先生教我唱《思凡》,也幫我演出時準備服裝,等等。另外也有別的老師教我其他方面的崑曲,但沈先生是我主要的老師。此外,我也有幾位教笛子的老師,他們都是‘小堂名’班出身,在窮苦人家長大,但技藝十分精到。例如,李榮忻先生就以吹笛著名,有‘江南笛王’之稱。他除了教我拍曲外,還教我吹笛。當時我們家人經常一起去看戲,所以我也就更加愛好崑曲了。其實你在從前的一篇文章裡也提到,那個年頭我經常在蘇州拙政園的蘭舟上唱戲。”
“您是什麼時候第一次登臺演出的呢?”
“現在記不清是哪一年了,只記得第一次演出的地點是上海蘭心大戲院。那次我們演《牡丹亭》裡的《遊園》、《驚夢》、《尋夢》三折戲。我唱杜麗娘,我的朋友李雲梅演春香,我的大姐元和扮演柳夢梅……”充和一邊說,一邊微笑著。
“啊,您開始收藏《曲人鴻爪》的書畫冊時,就是那個時候嗎?”我好奇地問道。
“大約在那以後不久,我就開始收藏曲人書畫了,那大概是1937年的春天吧。那時抗日戰爭還沒爆發。蘇州的崑曲文化一直很盛,到處都有曲社。喜歡崑曲的人可以經常聚在一起,在各人的私邸定期演唱崑曲。當時蘇州最有名的曲社,名叫幔亭曲社(那是曲學大師吳梅先生所題的社名)。我和我的大姐元和、二姐允和都是該曲社的成員。曲會經常在我們家裡開。每次開曲會,別的曲社的人也會來參加,大家同聚一堂,又唱曲,又吹笛,好不熱鬧。其實,早在北大讀書時,我就跟弟弟宗和定期參加俞平伯先生創辦的谷音曲會,那個曲社的活動都在清華大學舉行。後來,我也去青島參加過曲會兩次,因為我的老師沈傳芷當時在青島教曲。總之,我特別喜歡和志同道合的曲友們在曲會里唱曲同聚。到後來,我認識的曲人漸漸多了,發現有些曲人不但精通崑曲,還擅長書畫。因為我從小就喜歡書畫,所以就很自然地請那些曲人在我的冊子裡留下他們的書法或畫……”
“您的意思是,《曲人鴻爪》裡頭的書畫都是在曲會中完成的嗎?”我忍不住打斷了她的話。
“不,那些書畫不全都在曲會中完成的。有些是他們把本子拿回家去寫的,有些是我親自把《曲人鴻爪》書畫冊送到他們家裡,請他們題字或畫畫。當然也有不少曲人是在聽我唱曲之後當場為我寫的。但並不是所有為我作書畫的人都把他們的作品寫在我的《曲人鴻爪》冊子裡。比如說,抗戰初年(大約1938年)我到成都,開始經常上臺演唱,曾演過《刺虎》等。有一回,我到張大千家參加一個party。在會上張大千請我表演一段《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