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3 頁)
上習慣上,自然會生出許多黴爛的斑點來。更何況洋場米貴、狹巷人多,以我這一個窮漢,夾雜在三百六十萬上海市民的中間,非但汽車、洋房、跳舞、美酒等文明的洪福享受不到,就連吸一口新鮮的空氣也得走十幾里路。移家的心願,在就有了。
作家說的很簡單,搬家的原因也很簡單,難得吸上一口新鮮的空氣,所以就移居郊外了。是啊,郊外的空氣是何其的好啊,如果我也是生在那樣的環境中,我也會離開那個充斥著血腥和銅臭味道,連一口新鮮空氣都呼吸不到的十里洋場的。作家這裡寫的很模糊,可謂一筆帶過。
後面搬家的一部分,郁達夫是連嘲帶諷,可謂全文之精魂,摘錄一小節:
向晚雨歇,電燈來了,燈光灰暗不明,問先搬來此地住的王母以“何不用個亮一點的燈球?”方才知道朝市而今雖不是秦,但杭州一隅,也絕不是世外的桃源,這樣要捐,那樣要稅,居民的負擔,簡直比世界哪一國的首都都加重了;即已電燈一項來說,每一個字,在最近也無法地加上了好幾成的特捐。“烽火滿天殍滿地,儒生何處可逃秦?”這是幾年前做過的疊秦韻的兩句山歌,我聽了這些話後,嘴上雖則不念出來,但心裡卻也私地轉想了好幾次。腹誹若要加刑,則我這篇瑣記,又是自己招認的供狀了,罪過罪過。
短短的兩百多個字,深刻地說出了作者自己所生活在何其的社會中,作家內心是有對統治者的恨的,不過作家不是說了嘛,“腹誹若要加刑”,想象一下在肚子裡想政事都要加刑,還敢從嘴裡說出來嗎?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裡會啼笑皆非,但是在笑過之後,留在人們心中是什麼呢?我想深深的刺痛吧。難怪老百姓在當時編了這樣的一副對聯:自古未聞糞有稅,於今只剩屁無捐。試想作家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生活在當時的社會之中,別說腹誹,口誹也肯定不斷。不過我想,這也要比現在說的是言論自由而實際上不能說要強很多吧。
接下來作家就公開表達了自己“大逆不道”的思想,公開指責政府只有口惠而沒有實惠。不過話說至此,我們也應該看到,作家也僅僅是揭示出了當時社會的本質,至於說到前路和光明在哪裡,作家並沒有提及。也許是他不敢,因為此文寫出是要見諸報端的;也許是他當時也還是苦悶和對前路是一片混沌的看法;也許是他的不屑和覺得沒必要,畢竟這只是一篇小小的隨筆。至於作家當時到底是如何想法,現在的我們這些後人們,只有一直在揣測了。
不過,我們應該知道,郁達夫不能說是一個共產主義者,但是他是一箇中國人,一個有理想和抱負的中國人,他自然要大呼。不過前路混沌漫漫,他又是矛盾的,這也真好表明,當時千萬愛國知識分子的思想。
作家在最後這樣寫道:我心裡雖在這樣的自作有趣,但一種沒落的感覺,一種不能再在大都會里插足的哀思,竟漸漸地漸漸地溶浸了我的全身。作家是痛苦的,這是他當時真正的心境。國家就處在這樣的混沌和黑暗的環境中,作家個人可以隨遇而安,但是對一個大國而言,可以隨遇而安嗎?
縱觀全文,很短,並且記敘的內容簡之又細,但就在這其中,作家想要表達的思想卻是很深刻的。作家的思想就流淌在文章中的每個字眼裡。正如前面所說,我們現在是不會真正體會到作家當時的心情的。拋卻文章的藝術價值,但從其社會實際意義來講,這樣的文章現在來讀似乎是過時了,但是我們還得讀,並且還要仔細的讀,因為,歷史是一面鏡子。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