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頁)
終於,一個重要人物現身了,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來到了上海。同盟會雖然發生了分裂,但依然是國內最大的革命黨組織,且很多其他組織也都是同盟會分出來的,孫中山雖然在同盟會中沒有絕對的權威,卻沒有人比他更有權威,雖然不是最好,但確實沒有更好了。
我們是不是好長時間沒有提到孫先生了?是的,因為自從汪精衛“引刀成一快”以後,孫中山所領導的同盟會就沒有什麼像樣的能夠進入本書的事件,有人說不對啊,還有1911年4月的黃花崗72烈士呢,對不起,那是黃興領導的同盟會乾的,孫中山只不過是事先知情,並給與了精神鼓勵而已。況且黃花崗起義也未在本書著墨,不是因為72烈士不夠英勇,只是為了節省篇幅,將筆墨著重於意義更加重大的武昌起義而已。
武昌起義時孫中山正在美國的丹佛,起義三天後,孫先生才在當地報紙上看到了相關訊息,之前無人請示,之後無人彙報,但孫先生還是被這次難得的勝利所鼓舞,積極在各國為義軍籌措糧餉物資,雖然沒籌到什麼東西,但拳拳之心還是盡到了。
在武昌起義之後,大家自主革命,自鬧獨立,自封都督,忙的不可開交,沒有人想的起來那位在大洋彼岸打工的孫先生,但隨著各地逐漸塵埃落定,大家才發現,需要個總管事的,12月14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推選總統,其間武漢首功的黎元洪和同盟會二號人物黃興爭奪最為激烈,難分高下,互不相讓,最後大家妥協的結果,一致推選了在辛亥革命中無所作為但資格最老、名氣最大的孫中山。28日,決定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誓詞如下:
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
*元年元旦。
正等著革命黨給準信的袁世凱一聽到這個訊息就急了,不是讓我當總統嗎,怎麼又蹦出個孫中山來,這裡到底有我沒我啊?
在孫中山就職的第二天,以馮國璋段祺瑞為首的四十多員北洋大將就發表了通電,宣稱讚同君主立憲制,如果以少數人的意見採取共和政體,北洋軍勢必拼死抵抗。這樣的軍事恫嚇非常有效,本來孫中山這個臨時大總統只是權力鬥爭後的折中產物,有職無權,有名無望,根本無力號令南方各省同仇敵愾,加上袁世凱所展現的政治能力以及開明的政治形象,使得很多的革命黨與立憲派心目中,國家大員袁世凱遠比政治流民孫中山更適合做民國總統,所以孫中山也只好順應民意,宣稱只要袁世凱實施共和,那麼這個總統就讓給你了。
既然如此,大家坐在談判桌前好好談談細節吧,你來我往之間,最後敲定皇帝退位,但要給予優待政策,國家實施共和政體。一二三四的列了一通,比起其他國家資產階級革命來,其待遇可要優厚很多,總起來說,袁世凱還是一個念舊情的人,沒把事做絕。然後袁世凱入宮向隆裕皇后陳說厲害,現在海軍全都叛變了,陸軍就只剩北洋六鎮,其他都歸了叛黨,這麼下去我也無力迴天,不如接受優待,退位了吧。當時革命黨已經公開宣稱只要走向共和,就可以公推袁世凱為總統,這使袁世凱在勸說皇帝退位的時候還是遇到了些阻力,有人認為袁世凱大奸大惡,私通革命黨,攜外力以壓朝廷,而袁世凱是不想給世人留下逆臣的印象的,何況他心目中的理想政體確實也不是共和而是君主立憲,這時候,一群冒失的北方革命黨幫了他的忙,因為北洋軍*過他們,所以他們當街扔炸彈刺殺袁總理。那邊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剛和袁世凱達成協議,袁世凱也開始勸說清帝退位,這邊就搞暗殺,這就是當時革命黨的現狀,互不通氣,各幹各的。不光沒殺了袁,還一下堵住了那些反對清帝退位的朝臣的嘴,怎麼樣,我袁世凱是忠君愛國的,不然革命黨也不會要我的命,我可是一心為皇帝好啊,現在革命黨的爪牙都已經遍佈京城了,太后你看著辦吧。這隆裕太后就是一家庭婦女,而且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家庭婦女,踏著先輩的足跡走上了垂簾聽政的征途,可物是人非,她又哪有人家老佛爺那兩下子啊,事已至此,袁大總理你看著辦吧。於是,袁世凱成為了*第二任臨時大總統。但他堅決不來南京履新,而最終定都在他的大本營——北京。
沒有哪個朝代更替如大清王朝這般摧枯拉朽,幾乎一夜之間存在了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王朝,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轟然倒塌。可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