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癖┝Τ逋唬��煒�梗�矯耖婷��詈缶谷槐涑閃宋渥氨┒��
怎麼會這樣呢?這個中原因,一是多年貪腐橫行,政府決策朝令夕改,導致政府本身的公信力嚴重不足,你即使想做好事,老百姓也不信;二是政府在處理這些事件時強硬乃至蠻橫的態度,沒有和普通民眾溝通的慾望和能力。三是,這是“皇族內閣”上臺後釋出的第一條政府令,那些立憲派與革命黨正憤憤不平呢,正好把對假立憲的不滿發洩出來。和所有的群體事件一樣,一件小事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他們打著“保衛主權”的旗號,煽動大批具有民族主義情緒的“不明真相的群眾”參與進來,一個政府引進外資造福於民的政績工程,成了賣國求榮的反動行動,而企業股東爭取個人利益的事件最終變成了普通百姓抒發對政府不滿的大規模群體事件。
保路運動始於1911年5月9日,清廷在郵傳大臣盛宣懷宣佈“鐵路國有”政策,迅速在湖南、湖北、廣東、四川等地展開,至9月,在同盟會的策動下,已經在四川發展成了反抗清廷腐朽統治的大規模武裝起義,清政府無奈之下迅速從湖北、湖南、廣東、陝西、甘肅、貴州、雲南等省派兵前往四川增援,此時已是10月上旬,而湖北新軍的調離,給了策劃已久的武昌起義一個絕佳的機會。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十章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顆稻草
武昌起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標誌性的、里程碑式的歷史事件,但它和之前的那麼多次失敗的起義最大的區別就是組織更加混亂吧。
1911年9月14日,在四川保路運動如火如荼之時,在兩湖等地活動頻繁的革命黨共進會與文學社結成了聯盟,相約趁軍隊調去四川之際,在長沙武昌同時進行起義。9月24日,在武昌胭脂巷11號召開了聯席會議,會上確定農曆八月十五,也就是1911年10月6日,舉行起義,並確定了文學社社長蔣翊武為武昌起義軍事總指揮,共進會孫武為軍務部長,大約相當於參謀長吧。
這不是挺好的嗎,時間選的很好,正是守軍空虛之際,地點在長沙武漢兩個中部大城市,一旦成功,影響巨大,指揮員責任到人,這怎麼還會更混亂呢?
問題是從這之後,整個武昌起義的程序幾乎就沒有一件是在預定軌道上進行的,一次次的偶然,一次次足夠滅頂之災的偶然,竟然都沒有影響到最後誤打誤撞的走到終點。
彆著急,聽我慢慢講來。
就在9月24日,確定起義時間的這天,發生了一起意料之外的南湖兵變,起因是一個叫孟華臣的炮兵士兵吃酒帶醉,不聽排長勸阻,還毆打長官,在被管帶責令重責軍棍時,這小子率領一幫士卒砸了營部,管帶也被打跑,等到*的官兵趕到,孟華臣等落荒而逃。這本來是件很小的事,孟華臣雖然是共進會會員,但層階較低,估計他應該不知道他們的組織正在策劃一起驚天大事,可這次不經意間的醉酒鬧事,卻引起了湖北當局的警覺,就在這時,“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聞竟然街談巷議起來。
所謂“八月十五殺韃子”,本是一個傳說故事,說是元朝末年,漢人不堪蒙古人(韃子)的殘暴統治,朱元璋揭竿反元,但元軍控制嚴密,義軍無法傳遞訊息,適逢中秋節將至,劉伯溫獻計,在中秋節互贈糕餅裡面夾紙條,上面寫著“八月十五殺韃子”。有些版本作“月圓殺韃”的字條藏在月餅裡分發給其他人,紛紛約定在八月十五那天起義,大家一起把韃子殺了,據說這也是中秋吃月餅的起源。
當地政府非常重視此傳聞,湖廣總督瑞澂宣佈八月十五不放假,全城戒嚴,官兵皆不能離營外出,嚴禁以各種名義“會餐”,軍營中秋聯歡會,提前一天舉行。戒嚴時除值勤士兵可允攜帶少量子彈以外,所有彈藥一律收繳,集中保管。
革命黨定的起義時間是中秋節,而滿人同樣被稱作韃子,這時候,出現“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聞,恐怕很難用巧合來形容,從官方並沒有讓部隊枕戈待旦,以備突發事件,而是對全城官兵繳械的舉動來看,他們不光確認革命黨要在中秋舉事,而且知道是準備透過兵變的方式舉事。一個如此機密的事情竟然成為了販夫走卒的談資,竟然讓官方提前做出了正確的防範,可見組織工作極其粗疏。
就在武昌這邊進展遇挫之際,9月28日,湖南共進會領導人焦達峰函告武昌起義指揮部,湖南準備未足,請展期10天。
還能有別的辦法嗎?沒有。
那就延期吧,起義時間被重新定在了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