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次失敗的武裝起義。
第八章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不僅使革命黨人士氣低落,也使本已在輿論上處於劣勢的溫和的立憲派重新找到了突破口,立憲派著名領導人,堅決反對暴力革命的梁啟超先生1908年在《新民叢報》上撰文指出,你們革命黨領導人煽動人家子弟去送死,自己卻住著高樓華屋,安然自在,不過是“遠距離革命家”而已。
這個說法確實太有殺傷力了,確確實實,一次次起義,這些革命家們都躲的很遠,幕後操縱,很少有人到前線去廝殺,出了事轉身就亡命海外,竟然連類似維新派中的“戊戌六君子”的人物都沒有出現過,這絕對是授人以柄的。
而在此之前的1907年,竟然出現了上節咱們提到的同盟會一把手孫中山私收資助案,以這件事是這樣的,日本政府按清政府的強烈要求,驅逐在日從事反清活動的孫中山,離開時,孫中山收到了日本友人兩萬多日元(當時普通日本工薪階層的月薪不過二三十日元)的贈款,因為同盟會的收入都是靠從各界募集,因此孫得到的這些費用理所當然應該屬於同盟會的收入,而孫中山只給《民報》留下2000元經費,其餘自己全部帶走。這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的時任主編章太炎急了,直指孫中山貪汙,並領著自己的一撥人憤然退出同盟會。之後,孫中山寫了詳細的收支明細,以證明自己這些錢都用於革命,自己沒有多花一分錢。但作為同盟會的一把手,以前財務制度不明晰,此時出來闢謠,不管真假,都已為時太晚,同盟會就此竟然四分五裂。
面對革命黨聲譽的每況愈下,一個時年27歲的年輕人勇敢的站了出來,
“我要去北京,刺殺清廷高官,讓世人看看革命領袖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不是什麼遠距離革命家”。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同盟會創始人之一,三大支部之一評議部的部長,曾任《民報》主編的汪兆銘,因其發表文章時筆名精衛,後人多以汪精衛稱之,在同盟會分裂後,他一直追隨孫中山到了南洋。
孫中山一聽就急了,說你是革命領導人,怎麼能去做刺客呢,汪的朋友胡漢民更是堅決反對,對此汪精衛回應道,革命如同燒飯,需要釜和薪。釜者,不懼水火忍受長期磨練;薪者卻一時轟烈瞬間輝煌,汪某願意為薪。大家見汪精衛死意已決,同時這也確實是挽回革命黨聲譽的不是辦法的辦法,組織只好同意。
於是汪精衛開始找尋合作者,他先找到了四川人黃復生,還沒等汪吞吞吐吐的說完,黃就大笑起來,直說無妨,我和你一起去北京。看到黃復生如此豪爽,汪精衛也就直截了當起來:此次北京行刺,成功是死,不成功也是死,斷無生還之理。黃回道:黃某參加革命,何曾畏懼過生死。
接著,汪精衛還需要一個會鼓搗炸彈的幫手,他選中了喻培倫,喻和黃一樣沒有任何猶豫就答應下來。
正當汪精衛精心準備時,一個嬌小的女子站在了他的面前,我要和你一起去,汪精衛說,此一去有去無還,女子說,沒關係,和你一起同生共死,此生足矣。
汪精衛只有苦笑了,這個女子叫陳璧君,馬來西亞鉅富之女,家住馬來西亞檳城,17歲在馬來西亞加入同盟會,成為同盟會歷史上年齡最小的會員。此女在女校讀書之時,就非常喜歡看《民報》,更是注意到其中一個叫精衛的人,此公文章如《民族的國民》【注3】、《駁革命可以瓜分說》【注4】等,說理透徹,文風犀利,頗得這小女子仰慕,於是在同盟分會會長吳世榮的引薦下,她第一次見到了自己心中的大才子汪精衛,一見之下,不禁心驚,人常說郎才女貌,可眼前這位汪大才子不僅有才,而且年輕,不僅年輕而且英俊,這下可了不得,陳大小姐一下就相中了眼前這個儒雅的男子。
這裡要插一句,後來的民國四大美男雖然有多個版本,但幾乎每一個版本的第一名都是這個汪精衛,也就是說,此人是公認的民國第一美男。
這陳小姐的性格可是敢恨敢愛,拿起筆來就給汪美男寫了一封求愛信,然而卻遭到了汪的拒絕,哪和哪啊,剛認識就求愛。其實汪倒不是對陳有什麼成見,他對誰都是一樣,理由是:革命家生活無著落,生命無保證,革命家結婚必然陷妻子於不幸之中,讓自己所愛之人一生不幸是最大的罪過。因此革命不成功就不結婚。
陳大小姐可不是知難而退的人,那可是個有心計,有膽識,有魄力的奇女子,你汪到哪裡,我陳大小姐就跟到哪裡,敢不從我,反了你了。
陳碧君跟隨汪精衛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