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幾個月之後的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兼併了“輔仁文社”的興中會在香港正式成立總會,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誓。
這個誓言的前兩句,概括起來就四個字——反清復明,後兩句概括起來六個字——等貴賤,均貧富,有人說,你就扯吧,偉大的*主義革命先驅難道狹隘到和韋小寶一樣嗎?難道就會拾人牙慧,拿宋朝農民起義領袖的政綱直接照搬嗎?
你還別說,孫先生後來加入了洪門,而許多資料顯示,這個洪門就是當年的反清復明組織天地會,韋小寶同志是天地會青木堂堂主,孫中山同志是洪門致公堂洪棍,二人職位相當。
這裡要表明一下本人觀點,本人絕對不認為孫先生這四句口號狹隘,之所以很多人認為“反清復明”這個口號是狹隘的,“驅除韃虜”就是大漢族主義,純粹是這些年錯誤的歷史教育造成的。
元朝,清朝作為我們中國國土上曾經出現過的歷史時期,是客觀存在的,於是我們弱智的歷史教科書的編撰者不知出於何種目的,竟然簡單的將這兩個朝代的入替等同於中國曆朝歷代的改朝換代,根本抹殺了侵略者以武力征服弱小,以野蠻*文明的罪惡,在CCTV一套竟然在黃金時間播出《施琅大將軍》,公然將一個先投降侵略者,後又狐假虎威,幫侵略者將祖國最後一個據點攻陷的大漢奸塗抹成民族英雄,這是純粹的顛倒黑白。
所以說,基於正確的歷史觀,孫中山先生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很有見地的,以反抗侵略者為由,不僅可以得到廣大大漢族群眾的共鳴,也更容易化解漢人知識階層、漢人官僚階層的敵意,應該說這是一個和大漢族主義無關的政治正確、效果顯著的政治口號。
如果您不同意我上述的歷史觀,那就不用往下看了,因為我後面會講到很多很多的抗日英雄,如果以現在那幫弱智歷史學家的觀點,薛嶽還打什麼長沙會戰,直接投降,然後率領虎狼之師一舉攻克重慶,大東亞共榮圈建立後,也許也可以拍一部《薛嶽大將軍》的電視劇在黃金時間播出,豈不扯淡。
至於“等貴賤”,與人本思想,*思想相符合,與資產階級革命“人人生而平等”的觀點相符合,是及其積極的,是我們大家至今還在為止奮鬥的目標。而“均貧富”則有其歷史侷限,這一點,待咱們講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實踐”時,會和大家一起深入探討。
言歸正傳,接著說我們的孫先生,從這之後,孫中山就是一個社會活動家,在遊歷列國,宣講自己的思想的同時,也在逐漸完善自己的思想,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已經不再是給李中堂寫畢業論文時候的毛頭小夥子了。
及至同盟會在日本成立,孫中山的地位日隆,此時的他及他的戰友們已經不滿足於零敲碎打的宣傳革命了,他們準備主動的向保守的立憲派,也就是保皇派發起論戰,《民報》於是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他們的陣地,孫中山在這個陣地上發出了第一聲吶喊,在這裡他首次提出了“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也就是“三*義”,這次為《民報》所寫的發刊詞【注2】,言簡意賅,深入淺出,與十年前那份洋洋灑灑的“畢業論文”已經是天壤之別。
清末的革命黨與歷次農民起義不同,晚清的革命黨不是官逼民反的下層群眾,正相反,他們是一群衣食無憂,且大都有過留洋經歷前景看好的年輕知識分子,因此他們的拋頭顱灑熱血才更多的具有理想主義的光輝,記住這些人物吧,孫中山、黃興、宋教仁、陳其美、張繼、章太炎、陶成章、汪精衛、朱執信、廖仲愷、陳天華、黃侃,他們是同盟會的第一批會員,他們那時都很年輕,不知是清末的攝影技術高,還是這些革命家真的都具備了偶像明星的氣質,一個個文弱清秀中又透著勃勃英氣,單看照片,你無論如何不能相信這是一群堅定的暴力革命的信仰者、鼓吹者,更不能把他們和心狠手辣的暗殺活動聯絡起來。
可是,無數次的實踐證明,一群精英組成的團體,也許是最沒有效率的團體,沒有強勢領導的一群精英組成的團體則肯定是沒有效率的團體,很遺憾,在這一群自視甚高,也確實十分有才的憤青之中,孫中山確實還沒有讓所有人心悅誠服的資本,而未經眾議,私自收受日本政府的資助離開日本,則導致了成立不足兩年的中國同盟會分裂。
不過分分合合在晚清革命黨當中確屬常見,於是孫中山沒有氣餒,似乎所有人都沒有氣餒,大家在折騰中繼續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之後幾年,革命黨最主要的成績就是組織了無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