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究的。
比如說1929年大蕭條時,當時並沒有這麼多的衍生產品,而且如今衍生產品產生的槓桿倍數關係和當時完全不一樣,是完全的兩個概念。用一個某某人的很成熟的虛擬經濟理論來研究虛擬經濟,這是行不通的。不管是哪個經濟學家,他們的研究都是以實體經濟為基礎,因為它有很多資料和案例模型可以參考,但是虛擬經濟沒有。包括槓桿、投行以及次債等已經發生的這些問題,曾經有過歷史嗎?因為沒有大量的歷史資料來研究它們的發展過程,所以無法預料到出現這些問題的時候是什麼樣的,不知道未來的走向如何,再創新的經濟機構對此也是什麼也不知道。
有人說美國救市的7 000億類似於中國的資產管理公司,等於它現在在向中國學這個東西,實際上以前在美國也有。應該說我們的資產管理公司是跟美國學的,但是年輕人並不知道這個事,以為他們是在學中國的資產管理。 我不是個好學生
蘇小和:可能我們學到的只是美國經濟管理的皮毛,沒學到真東西。前幾天我看見趙曉寫了一篇文章,他說美國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一直都有。我聽過你很多講座,我注意到一個現象,你每次講話,只要是有準備的,都有很清晰的資料,甚至是文獻。但是蒐集文獻資料和資料的能力,不是說人們想有就有的。我也注意到,我們今天所謂的博士、博士後,在蒐集文獻和資料方面的能力大都很差,所以我特別關心你的這種能力從哪兒來的。我跟毛振華博士聊天的時候,他說:“我想做學問,但是我知道我最大的軟肋是什麼,就是我的文獻能力不夠。”他說他當時跟董輔礽老師學習的時候,總是更多地去張揚自己的觀點,很想拿出一個驚人的思想體系,可是後來發現自己的文獻、資料不夠,進而影響到了思想的支撐。大致情況下,中國高校教育出來的學者,可能都存在這方面的不足。 。。
任志強的邏輯(7)
任志強:我們的資料要靠自己去努力獲得。一個來源是我有自己的研究機構。我們在2003年的時候就發現中國出臺的一些調控政策不太對頭,但不太對頭的原因在哪兒?我們並不知道,只是感覺這種調控是錯的。所以我們就聯合了幾個企業,每年動用一百萬去做了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專門來研究房地產的資料。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做了四五年了,積累下來的歷史資料就很多。我們大概先後在三十多個省、各個學校、國外的一些圖書館,甚至統計局,把歷史的資料和前沿的資料都做了大量記錄。從房地產行業來說,我敢說到目前為止,中國最系統的資料研究機構是我們的。這是一部分資料來源。
第二個來源是我們和很多資料單位進行了合作,比如說一些研究所、宏觀論壇等。這些單位跟我們有長期合同,有些是用資料和資料進行交換獲得。我們也從網上查很多報告,比如央行的報告。只要是關注這些資料,就總會有辦法去找到。
蘇小和:你是從“*”過來的,你也知道“*”是造反喊口號,中國人當時大多都是這樣子的,很輕易地去行動、去表達、去造反、去破壞。很少有人謹慎地思考,謹慎地說出。我關心的是,你後面的這種思考方法是從哪兒來的?
任志強:我們的想法恰恰是從“*”來的。“*”讓我們有很多教訓,那時候很盲從。我們經過這些盲從以後,才發現不能盲從,我們開始倒過來說,我們必須有資料做支撐來進行研究。特別是學完法律以後,就會要求所有東西必須有根,法律最講究證據。我的證據是什麼?我的資料就變成法律上的證據,要研究問題、分析問題的時候必須從根兒上抓。我們經歷“*”以後,就不會再按照*的思路了,我們後來會倒過來想問題。
蘇小和:這其實是一種對自己的否定和重構,是一個很清晰的反思過程,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很多人一輩子都在矇昧之中。你這個學習的過程大概是什麼樣子?
任志強:我學習的過程最主要是在我蹲監獄的那一年多時間裡。那時叫看守所,1985年的時候。我後來被無罪釋放了。那個時候在看守所裡只能看法律的書,不提供其他的書,因為大家要辯護,要請律師,所以他給你提供法學書。我那個時候基本上可以把《法學概論》從頭到尾背下來,因為一年多的時間就看兩本書,沒有其他的書。當然現在我可能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但是根子上的東西存在腦子裡了。後來我就又在中國人民大學讀了個研究生。
蘇小和:人民大學學習花了多長時間?
任志強:實際上我學習的時間很多,但聽課的時間很少。我大概自己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