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一躬:天助我也!
張學良將軍給了蔣夫人一個莫大的面子,說明蔣夫人有相當高的外交才能,她的出馬挽救了蔣家王朝的倒臺。
蔣夫人走後不久,張學良就派兵出關佔領了天津和北平。這時,張學良又正好派出十五輛汽車,到內蒙古的錫林郭勒盟迎接班禪活佛,到瀋陽黃寺寓居、誦經。
馮玉祥、閻錫山得知奉軍佔領了津、平地區,又出了機械化部隊,感到背後受敵,特別是閻錫山,他的老巢在山西五臺,與北平隔山相連,害怕張學良發兵西進端了他的老窩。再加上連續幾個月的戰鬥,官兵都已疲憊不堪,厭戰情緒日漸增加,遂由進攻轉入防禦,幾乎失去了戰鬥力。蔣介石聽到夫人傳來的訊息立即準備不日反攻。馮玉祥、閻錫山和李宗仁因畏懼張學良援蔣而後退了,馮、閻、李倒蔣的形勢逆轉了。
隆冬十月,北方的大片飛雪覆蓋了山川大地,寒冷的北風吹進窮困疲憊的兵營。由於地方遭災,政界混亂,軍界械鬥,軍餉十分困難,穿著破舊棉衣計程車兵,像春末夏初褪毛的羊群,棉花外露,難禦寒風,打著哆嗦,抱著一支自稱是“撥火棍”的老套筒、老毛瑟應戰,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
十月中下旬,馮、閻、李倒蔣活動宣告失敗,退伍兵如蝗蟲一樣撲向華北災後的鄉村,給本來還在飢餓線上掙扎的農村百姓雪上加霜。好一點的衣服被搶去了,許多人家又在寒冬臘月揹著兒女去逃難,去投親靠友求個活命。第二年雨水再多,也因無籽下種秋後無收。
災後好多農民失去了耕牛,無奈只好以人當牛,拉著大犁耕種。一年災荒弄下三年困難。
馮、閻倒蔣失敗後立即下野。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歷來是成者王侯敗者寇。是年冬天,閻錫山害怕蔣介石報復,想找個臨時躲避的地方,待情況好轉了東山再起。為了開啟通道,閻派他的親信部下趙太東、仲躋翰二人,帶著珠寶、玉器、古玩和其他禮物,由察哈爾蒙古人道布頓做翻譯和嚮導,從蘇尼特右旗境內透過,越境到蒙古人民共和國,與蒙古的主席聯絡好,閻要到外蒙古避難去。因為外蒙古是中國的故土,山西有許多買賣人在蒙古經商,也有到那裡放牧的,閻覺得到那裡不會覺得人地兩生,又有許多老鄉富商會在經濟上資助他,所以選擇了蒙古。聰明的閻錫山讓失敗弄糊塗了,他只考慮到了蒙古後如何周旋,沒有考慮路途會有什麼麻煩。他沒有讓行人走西路,透過綏中越大青山,透過四子王旗地界,進入蒙古的東戈壁省或南戈壁省到烏蘭巴托。只是聽了察哈爾翻譯道布頓介紹選了這條路,經過德王的管轄地,透過二連到達蒙古的扎門烏德,經中央省進入烏蘭巴托。
9蔣馮閻大戰少帥助蔣 閻錫山逃蒙德王制閻(2)
本來閻錫山也知道德王早與張學良有接觸,可他考慮到一個小小的王公不敢阻攔他閻錫山的使者。誰想,他的兩位使者和一個翻譯,走入蘇尼特與外蒙古接壤的邊境處,就被德王的旗防哨卡給扣留了。經過搜查,除了珠寶、玉器和別的禮物,還從趙、仲二人身上搜出了閻錫山給蒙古人民共和國主席喬巴山的一封密信。信的大致內容是閻錫山想到蒙古暫住一段,而後再考慮到別處去走走,願與蒙古結為友好。
德王見到趙、仲二人,得知是閻錫山的密使。他對閻錫山早有耳聞,知道閻錫山不是個善茬兒。但他知道馮、閻倒蔣已經失敗了,同時他考慮到這正是一次討好蔣介石的極好機會。對於德王這個實用主義者來說,誰有奶叫誰娘。於是,他就下決心扣留閻錫山的使者。第一天他便向察哈爾省主席劉翼飛和海、陸、空三軍副司令張學良打了報告,並由他們轉報了蔣介石,這一下引起蔣介石對德王的重視。
張學良因救蔣有功,很快升為海、陸、空三軍副總司令,北平這一塊蔣介石就交給了張學良。人們可以理解“西安事變”後,楊虎城將軍被殺害了,卻給張學良留了條生路,這也是蔣介石念他在馮、閻倒蔣時出兵相救的功勞,沒有張學良的出兵不會有自己的今天。
德王第一次扣留馮玉祥的人就在內部引起了很大爭論,不僅索王堅決反對,就連他的三娘也不讓他這樣做,讓他做事還是留一條後路。他三娘說:“不留後路就等於沒有退路。”當時,馮玉祥派代表赴俄聯絡,乘坐了俄運輸軍隊的汽車,走到蘇尼特右旗被德王扣留了。因眾人的反對,他暫時把人和汽車留在府內,過幾天風聲小了,他趁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偷偷地派人送到了北平交給了張學良。這次又扣留了閻錫山的人,招來了更多人的反對。索王叫他去,讓他放人:你一個小小王爺、一個錫盟的副盟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