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程中,哪怕這不是針對國內而是針對一個國際經濟體系,也總是有人受益有人受損。在一個純經濟的邏輯內,恐怕是誰也說服不了誰——美國絕不會乖乖就範。由此看來,這恐怕又是一個與虎謀皮的過程,這不但是個經濟問題還是政治的博弈。
不過,有一個不同的聲音總比沒有好,特別是由中國這樣一個處於上升期的大國在這樣一個時期發出,其影響力尤其明顯。況且,這次的提議又是這麼的具體,引起了如此廣泛的討論。可以說為中國今後在國際經濟舞臺上更大的作為埋下了伏筆。
總之,中國為應對金融危機、建設新的全球貨幣體系,走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
走向世界的人民幣
美元作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戰略貨幣儲備,因此在當前爆發的金融海嘯中,很多金融機構和某些小國紛紛破產,蒙受了因採用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被動損失。
這次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元金融衍生品泡沫和金融監管缺失。但從深層次看,這是儲備貨幣國家經濟失衡,同時也是其危機向全球傳導的過程。不改革這一貨幣體系,其他國家只能被動接受整個過程。人們越來越希望在儲備貨幣上有新的選擇。
歐元之外,美元疲軟,亞洲勃興,世人期待下一個硬通貨,它足夠強大、穩定和被認同。
在危機面前,世界把目光聚焦給了中國以及中國的貨幣……人民幣。世界對中國的信心指數和實力的認同,也支撐著人民幣開始世界的旅行,成為許多國際組織和國家的戰略儲備貨幣。
無疑,人民幣的版圖正在擴張。
事實上,人民幣在越南和泰國等東南亞地區一直都在流通。隨著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開展,人民幣已經在事實上成為部分地區的交易貨幣。中國人民銀行也承認,在俄羅斯、蒙古、越南、緬甸和尼泊爾等周邊國家,人民幣已經成為邊貿結算的主要幣種。國家外匯管理局曾估算,在境外流通的人民幣規模超過300億元。
從世界來看,大國也需要強幣。美國有美元,日本有日元,歐洲有歐元。我們中國也期待人民幣成為全球的硬通貨。
因此,從目前來看,人民幣的背後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域最廣、GDP總量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在全球經濟中位置日益重要的大中華經濟體。人民幣的崛起,必然會連帶行銷漢語、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甚至變成中華文明的24小時廣告。
一個國家的貨幣成為世界貨幣,是國家強盛的標誌。
大凡一個國家的貨幣成為世界貨幣,首先必須具有世界貨幣的價值。參與角逐多元化主流世界貨幣的國家或經濟體需要具備什麼入門資格呢?要則至少有三:
(1) 一個幣值穩定的政策環境;
(2) 一個現代化的開放型金融體系,維持貨幣流通和支付職能的有效發揮;
(3) 要求存在規模足夠龐大、流動性足夠充分、成長性足夠良好的資本市場體系,可以滿足各國央行和全球資產組合投資者對所持資產保值、增值和變現的需求。
從圖1…2來看,美元的比重從1975年後開始逐步下降。但是20世紀90年代初,事情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前蘇聯及東歐各國組成的經互會(CEMA)突然解體,相關國家由盧布體系轉向美元體系,美元的比重迅速提高。與此同時,德國馬克的比重也在穩步提高,儘管當時德國央行特別反對其貨幣的國際化。到今天為止,美元在各國央行持有貨幣中的比重約為65%。
我們發現,一國貨幣在各央行中的比重大小,第一個決定因素取決於該貨幣發行國的經濟規模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第二個決定因素是該貨幣平均的升值比重(我們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為基準),最後一個重要因素是該貨幣的匯率波動程度。當然,貨幣發行國的資產市場規模、經濟開放度也呈現出比較重要的影響。
根據這一發現,我們推測,假如人民幣今天實現資本專案下的完全可兌換,那麼,人民幣2007年在各央行外匯儲備中的比重可達7%左右;假如2020年之前人民幣完全可兌換,那麼,屆時人民幣在各央行外儲中的比重將大幅度上升,達到21%,而美元將從今天的65%降到28%。總之,如果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序,人民幣未來15年將成為非常重要的國際性貨幣。
人民幣持續升值,強勢貨幣形象正在形成。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對外貿易一日千里,近兩年來,人民幣升值十分迅速,升值幅度已超過20%。由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