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生一共寫了14部著作,如《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師》,等等。《我的生活》是她的處女作。作品一發表,立即在美國引起了轟動,被稱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出版的版本超過百餘種,在世界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
海倫·凱勒名言:
人生要不是大膽地冒險,便是一無所獲。行動的意志;依行動次數的頻繁和堅定的程度而增強;而腦力則依意志的使用而增長。這樣便真能產生信仰。
第四章 海倫的幸福時光(1)
人生之路的選擇
滿揣著對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的榮耀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海倫又產生很多的想法。
單就個體而言,海倫突破了常人的極限,突破了自身的侷限並學會了讀書、寫字,甚至是寫作。她是理所應當備受矚目的,但是,有時候報道的不真實又讓她很不安:其實她遠沒有報道中的那樣的優秀。她不停地糾錯,只是想告訴人們她是如此的真切和誠懇:她沒有報紙上所陳述的那樣隆重和光彩奪目,她更沒有拿到所謂的政府機構的獎勵,她渴望過著平凡人的生活,安靜地思考,以及得到自我的不斷地提升。可就整體而言,海倫的每一步的成長都是在很多善良人的幫助下完成的,身邊的親人、陌生人溫暖的握手,都使海倫有了一個嶄新的飛躍。
或者可以做點回饋社會的事情吧,海倫的這個想法早在大學的時候、或者說是在安妮老師的耳濡目染之下,早已經產生了。是的,她要把所學的東西報答給更多的人。
她懂得要感恩這個世界的,她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回饋社會。海倫的成長經歷本身就是一件讓人振奮的事情啊,或者她可以幫助那些身處困頓的人的!她的想法單純而又坦白。
在這期間,安妮老師終於在祝福聲中完成了婚禮,海倫的獨立生活也隨之開始。
海倫開始為盲人事業忙碌,開始頻繁地接觸了這個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
馬克·吐溫,一個幽默但是又極富正義感的人,他崇尚自由、平等,個性豪邁爽朗,不拘小節,海倫被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冒險精深和樂觀以及他的桀驁不遜都給海倫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在海倫心裡,除了貝爾博士與沙利文老師以外,她最敬愛的就是馬克·吐溫先生。
尤其是在他家裡居住的那段日子,馬克·吐溫先生總是會帶給海倫無限的歡樂和動力,在林間冒險散步、餐桌前的幽默……海倫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歡樂和愉悅。
這段時間在馬克·吐溫家的小住也掃去了因為安妮老師的結婚而帶來的一種精神上的空虛。
海倫開始真正地關注盲人問題是從一個提案的申請開始的。
有一天,一位自稱是查爾斯·康培爾的青年來看海倫,告訴她他的父親畢業於柏金斯盲校之後,在倫敦設立了一所高等音樂師範學院,致力於英國的盲人教育,而他本人此行的目的是勸海倫加入以促進盲人福利為宗旨的“波士頓婦女工商聯盟”。她很快就加入了這一組織,他們曾一起到議會去請願,要求為保護盲人而成立特別委員會。
這個請願順利獲得了透過,因此特別委員會也很快成立了。而海倫的工作也以特別委員會為起點,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
從此,她開始一個系統的幫助盲童的計劃,幾乎把它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
知識點: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1835-1910年),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說家、他曾被譽為:文學史上的林肯。海倫·凱勒曾言:“我喜歡馬克吐溫——誰會不喜歡他呢?即使是上帝,亦會鍾愛他,賦予其智慧,並於其心靈裡繪畫出一道愛與信仰的彩虹。”
其代表作有:《競選州長》、《湯姆·索亞歷險記》、《百萬英鎊》、《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等等。
人生的演講臺
事實上,海倫真正開始的關於扶住盲童的工作,是調查盲人所能從事的一切工作。為此,還成了一個專門的實驗室,教導盲人們從事一些手工藝一類的副業。海倫一直很反對為了給予盲人幫助,而進行所謂的拉贊助,尤其是在經歷了自己的事情之後,她特別強調教會他們用自食其力的方式在這個社會中謀得一席之地。隨著調研工作的不斷深入,海倫對盲人問題有了更加細緻的思考:迫切的提高盲人的教育水準,使他們在這個社會中贏得一項生存的方式,擁有自食其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