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晉商之所以能稱雄商界500年,與其“不畏艱辛,忍耐克己”的開拓創業精神有關,西方學者稱之為“山西精神”。正是依靠堅忍不拔的實踐品格,晉商在經商實踐中戰勝了許多無法想像的苦難,從而在大漠風沙、崇山峻嶺、浩瀚大海之間,走出了一條條溝通四海財富的商業之路。
。 想看書來
忍受常人不堪忍受之苦(1)
艱苦創業,矢志不渝,敬業執著
晉商先輩創業的艱難在各大商幫中是絕無僅有的。無論餐風露宿向長城邊運糧,還是服牛駕車去俄羅斯販茶;無論涉河過江下嶺南,還是西出陽關進新疆;無論跨海東去日本販銅,還是深入戈壁荒漠勞軍,其艱辛遠非常人所能想像。白手起家創業,需要的是忍耐、堅毅、果敢和聰慧。被創造財富的激情所驅動,他們會義無反顧、矢志不渝,最終走向成功。
忍受常人不堪忍受之苦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自然條件比較差,天寒地瘠,地物鮮少,生存艱難。在這種自然環境中出身的山西人,養成了與自然抗爭的品格。他們多能不畏艱險,萬里行賈,以求生存。生計困難迫使山西人不得不遠走他鄉,謀取什一之利。正是這樣,在山西一些州縣形成了“重遷徙,服勞商賈”的風俗。
往來於“茶馬之路”的晉商,販茶於福建、湖南,銷售於大漠之北,千山萬水,穿沙漠瀚海,夏則頭頂烈日,冬則餐冰飲雪,“飢渴勞病,寇賊蟲狼,日與為伴”,一復一年奔波於商途。尤其是經商於新疆、蒙古、俄國、日本的山西商人,更要逾越語言和生活習慣障礙,沒有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是難以稱雄於商界的。
雖然“商之利倍農”,但遠地貿易卻是一件相當艱苦和危險的事業。明代政府實行食鹽“開中法”,為北方邊鎮80萬駐軍籌措糧草,允許商人運糧運草到邊鎮駐軍之地,領取賣食鹽的執照——鹽引,到指定鹽場支取食鹽。這一政策開始實施時山西人便捷足先登,從事販運糧鹽的貿易。運糧的艱難遠遠超出了人的想像,試想,千里迢迢,驅車服牛,風雨無阻,晝夜兼程是何等的辛苦?同行傾軋,強盜出沒,官府勒索,是何等的兇險?
在古代交通十分落後的條件下,出外經商取得成功的不乏其人,但明至清乾隆年間,數十年毫無音訊、病死在異鄉、甚至旅途被殺或貨物被搶也時有發生。出外經商的失敗與危險,喪財亡命,令人心寒。即使同治光緒以來,國內安定,交通條件改善,但出外經商之苦依然如故。這種苦,主要表現為:數年才能回籍探親一次,北方人不適應南方的溼熱氣候,加之長年勞累無一休息之日,因此積勞成疾,死在回籍的途中。
出外經商儘管有苦和危險,但畢竟比死守在家,日不腹飽強些。出外經商可以養家餬口,改善家庭生活,以至稍有積蓄甚而發家致富。所以受僱於人出外經商的人也愈來愈多,從而改變著人們的理念,又進一步擴大了商人的群體。
山西人如不具有艱苦奮鬥、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是不敢外出經商的。晉商的活動區域,南自香港、加爾各答,北到伊爾庫茨克、西伯利亞、莫斯科、彼得堡,東起大阪、神戶、長崎、仁川,西達塔爾巴哈臺、伊犁、喀什噶爾,在廣袤的歐亞大地上,都有晉商長途跋涉的身影,晉商活動範圍橫跨了歐亞非澳四大洲。正是有了這種艱苦奮鬥精神,才使山西商人在國內外創造了輝煌成就。
吃苦耐勞、艱苦創業,並非是山西商人的專利,而是成功商人的共同特徵。創業之初,往往沒有什麼資金投入,開創者只得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一點一點的積攢,此外難有別的選擇。李嘉誠從當茶館跑堂開始,王永慶16歲賣米為生,霍英東20歲就有了南沙群島冒險採海草的經歷。
香港富翁霍英東幼年家境相當困難,全靠父親租船駁運貨物維持生活。收入不多,生活艱辛,他們全家窮得連鞋都穿不上,無論寒冬酷暑,都是赤腳行走。有一次過舊曆年,他父親第一次穿雙新鞋上街,在小攤檔把鞋脫了,蹲在凳上吃粉,吃完雙腳落地便走。回到船上才發現竟然沒有把鞋穿回來,因為他向來沒有穿鞋的習慣。
霍英東7歲那年,年僅40多歲的父親患病不幸去世。因為染病時間很長,天天用中草藥治療,把本來就很有限的一點錢都花光了。此後,霍英東一家生活更加困難了。那時,他還有一個9歲的姐姐,一個5歲的妹妹,生活的重擔全落在他母親身上。
霍英東就是在這樣的貧困狀況下渡過了他的童年。他18歲時找到第一份工作,在一艘輪船上做火夫,輪船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