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界的道德建設,無疑有著歷史性的啟示。
珍惜聲譽猶如珍惜生命
在商場,盈利是靠商品的質量和服務取得,一旦信譽喪失,必然招致商業失敗。晉商在經營活動中,總結出許多有關誠信經商的諺語,如“寧叫賠折腰,不讓客吃虧”;“售貨無訣竅,信譽第一條”;“秤平、鬥滿、尺滿足”;“買賣成不成,仁義都要在”等。
晉商各商號在號規中均規定了“重信義,除虛偽”,“貴忠誠,鄙利己,奉博愛,薄嫉恨”,反對以卑劣手段騙取錢財。要求商人烙守“誠信仁義,利從義出,先予後取”的正道。誠信經營的晉商視信譽為命根,強調做買賣必須腳踏實地,不投機取巧,寧可虧本也不做玷汙商號招牌的事。
晉商如此注重信譽,自然招來終身主顧。1888年,英國滙豐銀行在上海的經理回國前,對晉商曾有過這樣一段評論:“這25年來,滙豐銀行與上海的中國人(晉商)做了大宗交易,數目達幾億兩之巨,但我們從沒有遇到過一個騙人的中國人。”
清代祁縣富商喬致庸把經商之道排列為:第一是守信,第二是講義,第三才是取利。喬家的復字號商號之所以長盛百年,就在於其不圖非分利潤,靠信譽贏得了長期客戶。凡復字號的商品,必保證質量,價格公道,決不會以次充好,缺斤短兩,使客戶蒙受損失。因此,復字號就是信譽的保證。
有一年,喬家復字號復盛油坊名下通順店從包頭運大批胡麻油往山西銷售,經手店員為貪圖厚利,竟在油中摻假。此事被掌櫃發覺後,告訴喬致庸。喬致庸寧可忍一時利益之痛,也要大力挽回商譽,保證長期的持久利潤和品牌信譽。於是他命顧天順和通順店李掌櫃連夜寫出告示,貼遍整全城,說明通順號摻假事宜同時,凡是近期到通順店買過胡麻油的顧客,都可以去店裡全額退銀子,以示賠罪之意。尚未賣出的胡麻油立即飭令另行換裝,以純淨好油運出。並以此事教育員工:“商家是要追逐利潤,但絕不幹損人利己的事。”這次胡麻油事件,雖然商號蒙受不少損失,但因其誠實不欺,信譽昭著,復字號的油成為信得過商品,近悅往來,商業更加繁榮。
祁縣的復恆當,門面並不是很大,但很注重服務態度,當物定價比其他當鋪高。一年365天整日營業,連大年初一也不休息。而且還規定:每年除夕夜通宵營業,次日天明的第一筆交易叫天字第一號當,當戶要多少錢就給多少錢,不打折扣。因此,復恆當在當地商譽好。尤其是它堅守信譽,工作認真,給當戶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有一天,復恆當鋪的櫃檯夥計由於疏忽大意,把一件狐皮大衣誤識為羊皮襖讓人贖走了。當狐皮大衣的當主來贖當時才發現了差錯。事情報大掌櫃知道後,他立即召集夥友訓話,強調贖錯當是當業大忌,是關係本鋪名聲的大事,一定要徹底清查,糾正錯誤。於是,復恆當鋪全號夥友夜以繼日地核對每張當票和賬簿,逐人逐事回憶當時的情況。
經過他仔細排查,發現了一點線索,錯贖範圍縮小到臨城的幾個村子。於是,大掌櫃親自率人去附近農村調查,幾乎把臨城村當過皮衣的戶濾了一遍。終於查明錯贖戶是北谷豐村的一位姓範的農民。大掌櫃拿上羊皮襖送到范家,一進門就連聲檢討,錯在復恆當,絕不能怪范家。狐皮大衣取回後,大掌櫃又親手送還了失主,還對錯贖做了一定經濟賠償。
這件事很快就在祁縣城鄉傳播開來,它不僅未因出了差錯而影響了復恆當的業務,反而使復恆當的牌子叫得更加響亮!這既體現了商人靈活的經營措施,又表明了把聲譽視作自己生命的經商美德。
晉商重視信用和商譽的借鑑
晉商視誠信不欺為經商長久取勝的基本因素,所以把商業信譽看得高於一切。他們認為,經商“雖亦以營利為目的,凡事則以道德信義為根據,……故力能通有無,……近悅遠來。”經商活動屬於“陶朱事業”,須以“管鮑之風”為榜樣。對待顧客、商家,無論大小,都以誠相待。銷售商品,絕不缺斤短兩,貨真價實,童叟無欺。
既為商人,一定要有商德。崇尚道德,不去計較眼前的得失,就能有所得;如果忽視了道德,拋棄了道德,違背了道德,斤斤計較個人得失,反而會無所得。在經商中奉行崇信重義的職業道德和遵守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招徠了更多的顧客,生意也就越做越紅火。
關於經商,自古以來就有“貨真價實”之說,說的就是商品要價質相符,不僅價格公道實在,而且質量完善純真。不能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欺騙顧客。“貨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