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個主題的。事實上,在《禮記》中有孔子連續一貫的對白,本書第六、七各章便是為明證。在第三、四各章論《中庸》及《大學》時,仍然有用散文形式表達的連貫性的理論發揮。實際上,本書中我所選譯的九章(《孔子世家》除外),有六章見於《禮記》,其餘兩章內一部分選自《孟子》,另一部分是選自《論語》,而按類別排定的,還有選自《禮記》的片段。由上述可見本書除由《禮記》中選取五章之外,還有四章表達同樣內容的文字選自《四書》,《四書》在以前是兒童必讀的。所以本書的編輯還是合乎正統的方式。《四書》中的《大學》與《中庸》,原是《禮記》中的兩篇,由宋儒朱熹提升到與《論語》、《孟子》並列,而成為《四書》。至於《禮記》中其他各章未得升格獲選,其理由就不得而知了。
通常有個問題,就是《禮記》裡孔子所說的話,甚至《論語》裡孔子的話,是不是精確可靠。這也引起了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孔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等賢哲所說的話,究竟有多少可信?比如說,柏拉圖所寫蘇格拉底的對話,又有多少可信呢?以同樣態度看《聖經》中的四福音,也發現四福音中有矛盾之處。我們也發現在《論語》、《孟子》、《禮記》三書之中,孔子所說的話在措詞上也微有不同。若說柏拉圖在記載蘇格拉底的話時,一定也染上了些柏拉圖自己的筆調語氣,這是無可避免的。《禮記》中好多章,一定也難免此種情形。現代政界名人曾受記者訪問過的,一定深信記者筆下的文字和他自己所說的話實在不可能完全相同。除去錄音機之外,絕沒有別的方法能使政客相信那是他親口說的話。
我曾在前提過,《禮記》只是儒家所獨自蒐集的各式各樣古代的記錄文字,其來源一定是紛雜不一。這些篇文字(其中包括《中庸》),後人歸諸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其他若干篇,尤其是在《大戴禮記》中的,毫無疑問是子思,或是子思的門人傳下來的。論教育與音樂的文字,毫無疑問反映出荀子的思想。荀子與孟子同時,雖然也屬儒家,但孟子鄙視他。另外,《禮記》中有甚多部分專論喪禮,佔全書比例之大,令人吃驚,而《大戴禮記》則對此等文字概付闕如,卻有很多章討論哲理、禮服與祭器。還有若干章論節慶風俗規矩,如婚禮、射箭、舞蹈、村中節慶、宴飲,其他比賽。第五章甚為重要,是今文字論古代行政制度的基礎,正如《周禮》是古文字的基礎一樣。還有其他章文字敘述婦女與兒童的品行以及一般禮節規矩。比如第一章,除去講禮儀的哲理之外,也包括下列的訓教:
〃不要滾米飯成團,不要將米飯拋棄在桌上,口邊不可有湯流出。不可咂嘴出聲,不可啃骨頭,勿將魚翻轉,勿以骨頭投予狗食,勿拼命挑取一塊肉。勿翻鬆米飯以便之變涼,勿用筷子挑食稀粥。勿大聲吞嚥湯汁,勿將湯翻攪,勿剔牙,勿在湯內加醬油等物……用牙咬已煮熟之肉,但勿用牙咬乾肉。〃
《禮記·曲禮上第一》原文是:
〃勿搏飯,勿放飯,勿流歠,勿吒食,勿齧骨,勿反魚肉,勿投與狗骨,勿固獲,勿揚飯。飯黍勿以著,勿歠羹,勿絮羹,勿刺齒,勿嚃醢……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
這段文字讀來彷彿如同《聖經》舊約裡的《申命記》。並且應當懂〃禮教〃這個宗教,也像猶太教一樣,是包括宗教崇拜與日常生活在內的,一直連飲食也在內。
第15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本書孔子傳,採用司馬遷的《孔子世家》,有兩項重要理由。第一,因為司馬遷的《孔子世家》是中國最早的孔子傳記,是中國史學名著裡的文章,作者司馬遷不但是中國史家之祖,而且是散文大家。《史記》的地位是不能動搖的,而作者司馬遷遊蹤甚廣,曾訪問孔子故鄉,亦曾與當地熟知孔子軼聞舊事之父老長談。所以我們要打算一窺孔子生活的真面貌,實在是舍此別無他途了。第二,司馬遷胸襟開闊,豁達無私;他是真正的史家,不以提倡儒道尊孔者之心存偏見。他雖然極其仰慕孔子,他並不屬於狹義的儒家一派。因此,他是把孔子做一個人來描繪,不是把孔子當作個聖人來崇拜。論孔子的人,常想曲解有關孔子生活的幾段文字,他們用牽強的解釋,甚至否認孔子生平某些言行的真實性,而司馬遷則不然。我們相信漢代大史學家司馬遷頭腦中孔子的面目,是可靠的,因為他只生在孔子以後的三世紀。
世系、童年、青年(公元前551……523年)
孔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