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九四八年八月
註釋
(1)請參閱《中印思潮》577頁《道德經》的介紹。
(2)《楊雄、韓肅之生活》。
第48節:第一章 論常道(1)
(3)有某些例外。從歷史上來看,道家文體在公元3、4世紀時,曾經風行一時,至唐朝(公元8…10世紀),連皇帝也正式鼓勵人們研究老、莊之學。
我開始接觸道家的思想,是由於看了王先謙的著作。他花了半生時間為《莊子》註解,卻在1908年,故意在序文中反對莊子,藉以貶低自己的作品。魏源對老子的註釋也是如此。輿論本就認為儒家的學說是最好的,而對莊子的評價一向不高。
(4)請參看楊樹達的《老子》一書,1992年出版,1998年修訂,除自莊子中取三四例為《老子》作直接引句外,他省去了《莊子》其餘的部分。
(5)蘇東坡認為《莊子》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等章,皆不是莊子的作品,而是後人加進去的篇幅,這個說法較為學者所接受。
(6)請參閱《想象的孔老會談》之五。
(7)愛丁頓(A。S。Eddington)所著《大自然的物質世界》第318頁。
(8)《想象的孔老會談》之二。
第一章 論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1 )。玄之又玄,眾妙 (2 )之門。
[語譯]
可以說出來的道,便不是經常不變的道;可以叫得出來的名,也不是經常不變的名。無,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創生萬物的根源。所以常處於無,以明白無的道理,為的是觀察宇宙間變化莫測的境界;常處於有,以明白有的起源,為了是觀察天地間事物紛紜的跡象。它們的名字,一個叫做無,一個叫做有,出處雖同,其名卻異,若是追尋上去,都可以說是幽微深遠。再往上推,幽微深遠到極點,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變化的根本了。
一、道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談
泰清問無窮說:〃你懂得道嗎?〃
無窮說:〃不知道。〃
又問無為,無為說:〃我知道。〃
泰清說:〃你所知的道,有具體的說明嗎?〃
無為回答說:〃有。〃
泰清又問:〃是什麼?〃
無為說:〃我所知的道,貴可以為帝王,賤可以為僕役,可以聚合為生,可以分散為死。〃
泰清把這番話告訴無始說:〃無窮說他不知道,無為卻說他知道,那麼到底誰對誰不對呢?〃
無始說:〃不知道才是深邃的,知道的就粗淺了。前者是屬於內涵的,後者只是表面的。〃
於是泰清抬頭嘆息道:〃不知就是知,知反為不知,那麼究竟誰才懂得不知的知呢?〃
無始回答說:〃道是不用耳朵聽來的,聽來的道便不是道。道也不是用眼睛看來的,看來的道不足以稱為道。道更不是可以說得出來的,說得出來的道,又怎麼稱得上是其道?你可知道主宰形體的本身並不是形體嗎?道是不應當有名稱的。〃
繼而無始又說:〃有人問道,立刻回答的,是不知道的人,甚至連那問道的人,也是沒有聽過道的。因為道是不能問的,即使問了,也無法回答。不能問而一定要問,這種問是空洞乏味的,無法回答又一定要回答,這個答案豈會有內容?用沒有內容的話去回答空洞的問題,這種人外不能觀察宇宙萬物,內不知'道'的起源,當然也就不能攀登崑崙,遨遊太虛的境地。〃(《莊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遊》)
二、區別
古人的智慧已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了,是怎樣的登峰造極呢?他們原以為宇宙開始是無物存在的,便認為那是最好的情況,增加一分就破壞它的完美。慢慢地,他們知道有物的存在,卻認為它們彼此沒什麼異處。後來,他們曉得萬物有了區別,卻又不知道有是非的存在。
但是,等到他們懂得〃是非〃的爭論後,道就開始虧損,這一虧損,私愛就隨之大興起來。(《莊子》內篇第二章《齊物論》)
三、萬物皆一:意識和精神之眼
魯國有一個被砍斷腳的人,名字叫做王飴,跟從他學習的弟子和孔子的弟子一樣多。
第49節:第一章 論常道(2)
於是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