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們一起喝酒吟詩的時候,別人都非常快樂,只有我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只好借酒澆愁,但是酒一醒,更是神思恍惚,幾乎快要活不下去。古代兩個有情的人,有時一個如意,一個不如意,那麼最後結合還算是容易的。現在你和我兩人都不如意,那麼追求結合就難了。再等待一段日子,事情就算再難以預料,也該有天如人願的時候。萬一不是這樣,天理和人間的事真的互相沖突,我們兩人心願無法實現,也只能說是命吧。你要多多注意飲食,不要讓精神耗散,傷害自己身體,否則你就再也看不到我了,我還有什麼指望呢?你的信最後有兩句詩,我為你續成一篇:
臨流對月暗悲酸,瘦立東風自怯寒。
湘水佳人方告疾,帝都才子亦非安。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萬里雲山無路去,虛勞魂夢過湘灘。
後來有一天,傍晚太陽快下山的時分,柳富獨自站在客廳,門前掛著的簾子沒有卷。這時從屏風後探出半個臉來,柳富一看,正是王幼玉。王幼玉說:“我因為想念你臥病在床,現在已經死了。想再見你一面,所以才到這裡來。我因為平生沒做壞事,所以沒有被幽禁到地獄裡去。以後要投生到兗州西門張遂的家裡,還是做女人。張家是賣餅的。你如果沒有忘記過去的情分,可以到兗州看我。雖然那時我已不記得前世的事,但你的情意應該要做到這樣。我有遺物放在丫頭那裡,你可以去要來作為驗證。你千萬多保重。”說完就不見了。柳富非常驚訝,但也只能嘆息、惋惜而已。沒過多久有人從衡陽來,說王幼玉已經死了。聽說臨死前囑咐丫頭說:“我沒見到郎君,死也不瞑目。柳郎平時喜愛我的手指、頭髮及眉眼,別的都沒有辦法寄去,現在我剪下一縷頭髮和幾個手指甲,柳郎來找我的時候,再交給他。”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王幼玉記(3)
現在的娼妓,一舉一動都為追求金錢,別的都沒有辦法打動她的心。像瀟女霍生那樣的事,從來沒聽說過。這個王幼玉愛柳郎,是多麼深切啊!有情的人看了,沒有不悲傷的。會作曲的人把這個故事譜成曲子,使它在人間傳誦,讓它在人們口頭傳唱,那麼王幼玉即使死了也好像還活著。所以我記敘了上面這段故事。
【內容講評】
本篇選自《青瑣高議》前集第十卷。
這篇傳奇反映的內容很平淡,它寫妓女王幼玉與士子柳富相愛卻沒有辦法與他結合,最後抑鬱而死。故事雖然是才子佳人的老套,但王幼玉這個形象卻有獨特的意義。她是一個名妓,交往的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名流,並能博得他們的讚賞,但王幼玉並不滿足於過這種寄生生活,寧願做一個普通人的妻子,追求一種樸素而溫馨的家庭生活,這不僅僅是要找一個歸宿,而且也是對擺脫低賤地位、維護做人尊嚴的追求。在當時的社會里,這種要求卻是很難達到的,不光是社會不允許,家庭也不允許,所以最後只能以悲劇告終。造成這種悲劇的另一個原因是她自己的性格過於軟弱和痴情。她把全部希望寄託在柳富身上,一旦柳富沒有辦法照約定和她見面,也就徹底幻滅了。所以她沒有像《譚意歌傳》中的譚意歌那樣,只能以悲劇結束。
小說對王幼玉的多愁善感、一片痴情刻劃得較為成功。
【作者簡介】
作者柳師尹,洪丘(在今河南洪縣一帶)人。大約生活在北宋中期,生平不詳。
譚意歌傳(1)
文/秦醇
譚意歌,小名叫英奴,父母在英州生了她。父親死後,她們母女流落到長沙──就是現在的潭州。八歲時,她的母親又去世了,她就被寄養在小手工匠張文家。張文靠編造竹器來維持生活。
有一天,官妓①丁婉卿到張文家來,看到了譚意歌,心裡想:“如果得到她,一定可以使我賺很多錢。”就叫張文和她一起喝酒,喝過酒卻什麼也沒講就回去了。過了幾天,又送錢財布匹給張文,後來漸漸送東西的次數更多,張文就對她說:“我張文是小集市上一個地位很低的小手藝人,承蒙您的厚禮。但家裡窮,沒有什麼可以報答您,不知道您是不是有話要說?您一定有什麼要求,請說出來,我願意盡我微薄之力,來答謝您。”婉卿說:“我一直不講,實在是怕您不高興,現在您既然這麼誠懇,我就坦白說。我知道譚意歌不是您的孩子,我覺得她的容貌實在美麗。您要是能把她賣給我,我不但今天要重重酬謝您,將來您還可以得到很大的好處,不要讓她在您家挨餓受凍。您看怎麼樣?”張文說:“我早就猜到您的想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