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4/5 頁)
,但總的說不是一支熟練的、穩定的、有紀律的勞動力。部門的變化可能
相當大,像日本那樣。什麼地方重視經驗,經驗就得到報酬。高度熟練的男
性工人得到好的報酬和好的訓練,傾向於只跟一個僱主。不過,在佔優勢的
紡織工業,經驗並不特別重要,除非是機修工。許多工人保持著同農村的聯
系,他們離開那裡是出於無奈,想用工廠工資補充少得可憐的農業收入。對
年輕婦女和兒童來說尤其如此,他們在勞動力中佔一個很高的比例。在劉大
鈞調查的 2435 家工廠的 493257 名工人中,有男工 202762 名,女工 243435
名,16 歲以下的童工 47060 名;在紡織工業,相應的數字是 84767、187847
和 29758。由於這支勞動力不是完全終身委身於一個工廠,由於從農民中可
以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工人,因此,用國際標準衡量,工業工資低而工作時
間長。1937 年之前,中國紗廠典型的運轉是兩個 12 小時的工作班;日本人
擁有的紗廠普遍採用 11 小時的工作班。不過,用中國農村的標準衡量,城市
工人的實際收入還是高的,這是持續地向城市遷移的一個因素。在資本昂貴
和勞動力便宜的地方,生產“合理化”在一些中國公司是採取壓低工資和延
長工作時間的辦法加強使用勞動力。普遍的低工資率使高人工週轉率永久存
在,使工人不願割斷與農村的聯絡,因為當工業減退時,農村繼續為他提供
庇護所。這又加強了僱主的信念,認為工人能靠“一把米”過活。反過來,
低工資的常規又因阻礙勞動效率的提高而部分地證明是不可取的。①
或許只能是這樣。中國工業面對的一個基本問題是需求疲軟。只要條約
口岸及其近郊周圍的傳統社會和窮困的農民經濟基本上保持不變,哪裡能有
什麼報酬好的勞動生產出來的新產品或經過改進的(也是較貴的)商品的市
場?
6.現代工業集中於沿海城市,外資部分很大,消費品佔優勢,大多數是
技術落後的小工廠——所有這些與 1949 年以前中國現代工業在國民收入中
只佔很小的份額互相關聯。但估計“製造業+”(見表 3,指工廠產品、礦產
品、公用事業和現代運輸)中的現代份額只佔 30 年代國內總產值的 5%(表
2)或 7%(表 3)——就是說,中國的經濟顯然是不發達的——不應引出這
樣的結論,即認為現代工業和運輸部門對中國 1949 年以後的經濟發展是無關
緊要的。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繼承的東西在數量上少,在 1953—1957 年期
間工業生產的增長中,卻有 2/3 以上來自現有工廠增加的產量。②儘管蘇聯從
① 關於 20 年代勞動力的出身、招募、工資和工作條件,見瓊?切斯諾:《中國的工人運動,1919—1927
年》,第 48—112 頁。1949 年之前工業的工資結構分析,見克里斯托弗?豪:《現代中國的工資模式和工
資政策,1919—1972 年》,第 16—27 頁。關於日本式的“常年”僱用熟練男工的一個例子,見《慎昌洋
行》,第 114 頁。為最後這本參考書,我要感謝托馬斯?羅斯基教授。
② 趙岡:《工業政策與執行》,見亞力山大?埃克斯坦、沃爾特?蓋倫森、劉大中編:《共產黨中國的經
滿洲搬走了工業機器和裝置,但恢復這個主要生產資料基地的生產所必需的
新投資,總比建設新工廠所需要的少。雖然總的看來 1949 年以前的中國沒有
工業化,它的棉織品工業卻迅速而持續地發展,並且沒有被外國公司壟斷。
甚至在 30 年代,中國的棉織品產量已居世界前列。1949 年後,儘管對輕工
業的投資遠遠落後於重工業,但棉織品和布匹的出口——僅次於加工和未加
工的農產品——是中國用以支付進口貨物的外匯的一個主要來源。①
同樣重要的是,194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