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4/5 頁)
0288000 元。①此外,同一時期開辦的 96 家外國所有和
40 家中外合資的企業,擁有創業資本 103153000 元。這當然只是一個粗略的
估計,根據的是當時各種官方的和非官方的資料。
不包括現代礦業但包括兵工廠和公用事業的兩張相似的表,表明了第一
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時期華資現代工業的可以看出的增長。第一張表指出
在 1913 年有 698 家工廠,擁有創業資本 33O824000 元,工人 270717 名,第
二張表則指出在 1920 年有 1759 家工廠,擁有創業資本 500620000 元,工人
557622 名。②歐洲列強由於集中注意力於戰時生產以及運輸船隻短缺,減少
了對中國的出口,從而為華資工業的擴大提供了一個機會。儘管及早發出了
裝置的訂單——生產資料仍主要來自國外——但大多數新工廠的開業不得不
等到戰爭結束和訂購的機器實際到達。
在民國的頭十年中,外資和中外合資的企業也有增加,但在 1914 至 1918
年間,直接投資很少。最大的增長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後,當時,
舉例來說,1918 和 1922 年中國修訂關稅,提高日本向中國出口的細紗的進
口稅,誘導日本在中國開辦新紗廠。
同清末中國人開辦的和外國人開辦的工廠一樣,20 世紀第二個十年中開
辦的工廠(和礦場)大都集中在上海、天津,以及江蘇、遼寧、河北、廣東、
山東和湖北的一些地方,就是說,主要在沿海和長江流域各省。①
中華民國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工業普查,是 1933 年經濟統計研究所的
調查者們在劉大鈞的領導下進行的。它根據的是直接從工廠經理收集來的統
計資料,除了不包括外資公司以及滿洲、甘肅、新疆、雲南、貴州、寧夏、
青海、西藏和蒙古(除了滿州,現代工廠的數目都不值一提)外,被認為相
當可靠。劉大鈞 1937 年發表的調查,記錄了 2435 家華資工廠,資本 406926634
元,總產值 1113974413 元,僱用工人 493257 名。②這些工廠集中在沿海省份,
特別是上海,在被調查的工廠中佔 1186 家。在 1933 年,華資工廠 80%以上
設定在東部和東南沿海各省,以及滿洲的遼寧;如果把外資企業也算進來(它
們當然限於條約口岸),這個比例還要高。
巫寶三在其對中國 1933 年的國民收入的研究中,對劉大鈞的調查作了補
充,即增加了對在中國本土的外資工廠、滿洲和其他被略去的省份的工廠的
估計。他的修訂過的估計,工廠總數為 3841 家(華資 3167 家;外資 674 家),
總產值 2186159000 元(中國:1415459000 元;外國:770700000 元),僱用
工人 738029 名。③
① 費惟愷:《晚清帝國的經濟趨向:1870—1911 年》,《劍橋中國史》,第 11 卷第 1 章。
② 陳真等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1,第 55—56 頁。
① 南開經濟研究所:《南開統計週刊》,4。33(1931 年 8 月 17 日),第 157—158 頁。
② 劉大鈞:《中國工業調查報告》。“工廠”,按照 1929 年的“工廠法”規定為採用機械動力、僱用工人
30 名以上的企業。
③ 巫寶三:《中國國民所得,一九三三年》,卷 1,表 1 — 2,在第 64 頁後;表 5,第 70—71 頁;增加的
資料在《中國國民所得,一九三三修正》,《社會科學雜誌》,9。2(1947 年 12 月),第 130—136、144—147
表 4 現代工業的產量與就業,1933 年
總產值( 1933 年,百萬元) 工人數( 1000 )
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