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5 頁)
、鐵路和
輪船,經歷了類似的發展,沒有取代傳統的交通,但補充了它們。20 世紀前
半期,一個現代金融部門,特別是銀行業,在中國城市大量地取代傳統銀行
業。但是,甚至在 1933 年,珀金斯估計現代部門(規定得比我所概述的劉-
葉的資料所涉及的窄,他排除了現代服務)的貢獻僅佔國內生產總值的 7%。
這是 1914—1918 年的 3%的兩倍多,但仍然很小。
表 3 國內生產總值 1914—1918 年,1933 年,1952 年(1957 年物價)
① 劉…葉和巫的估計之間最大的不一致是農業的淨增值數字和農業內的作物價值。一方面巫的數字可能太
低,另方面珀金斯認為劉…葉根據的 1933 年穀物產量估計太高,好像也有道理。珀金斯:《中國的農業發
展》,第 29—32 頁和附錄 D。
② 這個簡短的討論根據德懷特?H。珀金斯的《中國 20 世紀經濟的增長與結構變化》,見珀金斯編:《歷史
剖析中的中國現代經濟》,第 116—125 頁。
部門
製造業+*
現代+
農業
服務
折舊≠
國內生產總值
1914 — 1918 年
8.5
29.9
10.0
—
48.4
1933 年
1957 年 10 億元
11.77
1.3
35.23
12.52
2.19
61.71
4.54
1952 年
17.23
31.58
17.07
—
65.88
11.11
製造業+
現代
農業
服務
國內生產總值
0.176
0.168
0.207
1.000
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
0.198
0.027
0.592
0.210
1.000
0.074
0.262
0.459
0.259
1.000
0.169
*製造業=工業(現代和現代前的製造業、礦業和公用事業)+運輸業
+現代=工廠產品、礦業、公用事業和現代運輸
≠除 1933 年外,未編入這一部門;為了在表的下半部計算比值,根據各
部門的淨產值,按比例在它們中間分配。
資料來源:德懷特?H.珀金斯:《中國 20 世紀經濟的增長與結構變化》,
見珀金
斯編:《歷史剖析中的中國現代經濟》,第 117 頁,表 1。
因此,1912—1949 年間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也來自傳統部門產量的增
長,而主要是農業和手工業。農業生產增長慢,但由於氣候和政治軍事情況,
在 20 世紀的頭幾十年中各年各地各不相同。最大的增長出現在新開發的地
區,如滿洲和西南的一些地方。在別的地方,農產品的價值由於經濟作物的
增加而增大。由於下面提到的原因,手工業的總產量極不可能——與它的相
應份額相反——在 1912—1949 年間下降。反過來似乎更有道理。
如果我們拿人口估計數——1912 年 4.3 億,1933 年 5 億,1952 年 5.72
億——與表 3 中的國內生產總值比較,我們發現在這幾年中,每一年的人均
國內生產總值(按 1957 年物價)分別為 113、123 和 115 元。考慮到整個數
據的潛在錯誤的可能性,在本章涉及的幾十年中,如果我們略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