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4/4 頁)
年盛行的“中華歸主”,可以說,是一段短暫的插曲,在
此之前是義和團起義,在此之後把基督教敵視為外國帝國主義產物的惡意的
民族主義迅速興起。在義和團起義以後不久的幾年,在華的新教基督教盛行,
因為在取得了半個多世紀平庸的結果以後,它與需要它的中國國內的改革力
量形成了一種臨時的聯絡。在清代的最後十年,當本地的教育設施和師資供
不應求時,發展中的教會學校對現代教育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在民
國時期的第一個十年,情況也是如此,而且不僅表現在初等教育方面。中國
的現代西方醫學,在很大程度上是傳教士示範和教授的結果。20 世紀 10 和
20 年代的青年中國多半是教會學校的產物——它們造就了新型的城市愛國
者和改革者,以及諸如科學的農業、新聞事業和社會學等新型職業的領袖。
但是新教教會事業的繁榮依靠與當局的一種不明確的聯絡。它最後與國民黨
政體認同,因為二者基本上以城市為基礎,並且都是資產階級式的“現代化”
① 見保羅?科恩:《1900 年以前的基督教傳教活動及其影響》,見《劍橋中國史》,第 10 卷。
① 中華續行委辦會:《在華基督教的傳佈:1918—1921 年中華續行委辦會調查和傳佈專門委員會所作的在
華基督教力量的數量和地理分佈的全面調查》,《導言》,第 3 頁。
的變異形式。即使保守的民族主義,像羅炳生承認的那樣,從長期觀點看也
只能接受真正土生土長的教會。由於是城市的和非政治性的,而且實際上強
調在現存的政府制度的範圍內拯救個人,基督教變得越來越脫離呼聲日益響
亮的農村社會革命,這場革命在 1949 年將結束與傳教活動有密切關係的半西
化的城市精英對革命的短暫控制。
1900 至 1920 年這段時期的“中華歸主”——1922 年所用的一個不恰當
但卻生動的片語(“Christian ocupation of China”中的“occupation”
一詞意即佔領——譯者)——在所有方面都有相當大的發展。①表 31 總結了
關於新教傳教團體的材料。
表 31
在華新教教會的發展
1889 1906
1919
外國傳教士
受有聖職的華人
全部中國的工作人員
有權受聖餐者
教會學校學生
1296
211
1657
37287
16836
3833
345
9961
178251
57683
6636
1065
24732
345853
212819
在義和團起義以後的幾年中,羅馬天主教佈道會也迅速發展。在 1901
年,有 1075 名外國神甫和 500 名中國神甫在估計有 721 000 名受聖餐者的天
主教社團工作。到 1920 年,有 1500 至 2000 名歐洲神甫、將近 1000 名中國
神甫、1000 名外國修女、1900 名中國修女、200 萬名有權受聖餐者、13000
名中國教學者和教師以及 18 萬名天主教學校的學生。在 13 個或 13 個以上的
天主教佈道會中,法國的佈道會(如遣使會、外方傳教會)特別突出,這反
映在法國根據各條約中信仰自由的條款,而提出取得在華天主教會的保護地
的要求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一半以上在華神甫是法國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