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5 頁)
47 年期間,直到 20 年代中期,中國政府鐵路的客運和貨運
都年年增長(見表 19)。導致建立南京政權的北伐戰爭影響了客貨運輸,但
在相對平靜的 30 年代,鐵路運輸恢復並超過以前的水平。1937 至 1945 年間,
日本人奪去中國的大部分鐵路,國民政府被迫遷入內地,這反映在這個時期
的數字中。
中國政府鐵路的營業收入,約有 40%來自客運,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是運
兵。礦產佔貨運的一半,重要性居第二位的是農產品。貨運的一般模式是把
農產品和礦石從內陸各地運到沿海條約口岸,而把工業品運到內地。民國的
頭十年中農產品運輸的增加,反映出我在前面討論農業趨向時提出的商品作
物產量的增長。特別是在滿洲,華北也一樣,鐵路推進了表 12 和表 13 中所
示的農業產量的緩慢增長。同樣,商品作物產量下降的不利影響及其在 1937
年戰爭爆發之前的復甦,在表 19 中也是明顯的。
關於公路的里程,除指出在 1912 年不存在適於行駛機動車的道路外,無
需多說;1937 年 7 月之前,完成了約 116000 公里,其中 40000 公里鋪了路
面。①這些建設的大多數出現在 1928 年以後,該年大概有 32000 公里,由全
國經濟委員會公路總局承擔,既為軍事需要也為商業需要服務。例如七省計
劃,設想由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和湖南等省合作,用一個
① 中國情報部:《中國手冊,1937—1945 年》,第 217 頁。
公路體系把國民黨政府最具實力的這幾省聯成一體。公路雖然少而簡陋,但
在中國本部的分佈在 1937 年看來比鐵路網要好一些。
戰爭導致在內地省份增修道路,當然包括著名的滇湎公路。但中國內陸
在 1949 年跟在 1912 年一樣,地方和地區間的運輸,仍舊更多地依靠傳統的
水陸運輸工具,而較少依靠機動車輛或火車。例如,到 1941 年 9 月,在江蘇、
浙江、安徽三省,有 118292 只民船在汪精衛政府設立的船民協會登記,共計
850705 噸。水手 459178 名。①這是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和華南以及華中一些地
方中短途大宗運輸的主要手段,在上述地區,河流、湖泊和許多世紀人工開
挖的運河連線起來,形成一個複雜、廣大的水上運輸網。與地方運輸對照,
港口之間的貿易早在 19 世紀 90 年代就已經基本上採用輪船運輸——主要是
外國人的船。但在幾個條約口岸的海關申報和結關的中國帆船的總噸數,從
1912 至 1922 年大致上依舊不變,只是到了 20 年代才急劇下降。②在 20 世紀
的頭幾十年中,中國主要河流上的輪船運輸穩步增長,這從登記的船隻總噸
數的增長中可以得到證明,1000 噸以下的船,從 1913 年的 42577 噸增加到
1933 年的 246988 噸。但內河帆船在許多地方堅持了相當長的時期。例如長
江在宜昌以上,帆船總噸數在 20 年代下降之前,從 19 世紀 90 年代到 1917
年略有增長。南寧和梧州之間的西江上,也是到了 20 年代帆船才讓位給輪
船。③
在運輸部門和在別的部門一樣,中國經濟在 20 世紀前半期變化很小這個
平凡的事實往往被掩蓋起來,被推到視線之外,而把不相稱的注意力放在經
濟中很小的現代部門,這表現在官方的言行中,表現在中國經濟學家的著作
中,表現在打算寫給外國人看的年鑑和報告中,也表現在由非中國學者指導
的對 1949 年以前中國經濟的研究中——只除了日本人,他們至少在這個問題
上對中國有一個比較“現實主義的”看法。至於南京政府,它放棄了土地而
肆無忌憚地從現代部門榨取收入,這等於建造空中樓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