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4 頁)
建立得更加嚴
密。它的特徵是,帝國的君主政體是它“構成秩序的道德中心”,②儒家的三
綱(忠君、孝父、敬夫)是它關於社會秩序的教導。這個社會的基石是它的
擴大了的家族制度。豪門大族的寡頭政治權力,在晚唐和宋初才被統治階級
透過考試製度選拔人才的政府權力所代替。③從此以後,受過經典著作教導的
官員是皇帝的地方代理人,而有地和有功名的紳士家庭則是地方精英的支
柱。
近代的研究工作當然戳穿了以德治天下和合乎規範的和諧這種儒家表
象。這些研究揭露了這樣一箇舊秩序:大批平民在其中常常被自然災害和地
方混亂——週期性的饑荒、盜匪搶劫、村與村的不和、農村的長期苦難、家
① 在施堅雅的《19 世紀中國的區域城市化》中,九個大區“在基本上是農業區域體系中”(第 253 頁)專
門從事“定居的農業”(第 212 頁)。海外貿易迄今在他的城市研究中處於非主要的位置。見施堅雅編:
《晚期中華帝國的城市》。
① 由小約翰?E。威爾斯劃定,見他的《從王直到施琅的面海的中國:邊緣史的幾個主題》,第 203—238 頁,
載史敬思、小 J。E。威爾斯合編:《從明至清:17 世紀中國的征服、割據和延續》。見第 206 頁。
② 所引的短語出自張灝之文,載《亞洲研究雜誌》,39。2(1980 年 2 月),第 260 頁。
③ 戴維?G。約翰遜:《中世紀的中國寡頭政治》,第 149—152 頁。柯睿格估計 1046 年的文職人員為 12700
人,見他的《宋初的文職官員,960—1067 年》,第 55 頁。
庭中的專橫、地主貪得無厭的剝削、官員的貪汙——所摧殘。①但是,這些現
實的悲慘情景,反而突出了關於事物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傳統宣傳的永續性,
如果不是突出它的成績的話。
由於古老中國規範的理想對現有論述中國的中外著作起了極其重大的作
用(例如見第 10 卷,即《劍橋中國晚清史》上,第 1 章),讓我們在這裡只
去注意這些理想在支撐佔統治地位的農業-官僚政治傳統及其統治階級方面
的相對效能。
中國統治階級至高無上的地位是從遠古時代沿襲下來的。武士-統治者和
在行政中協助他們的記事的書吏(文人)的作用,在商代中國社會開始時已
明顯地表現出來。②上層階級的優秀人物和老百姓中的普通人出現在周代的典
籍中。天子君臨天下的權力和他的官僚的施政,在漢代已經牢固地確立了。③
統治階級的大廈逐步被建立起來,這個大廈是以儒家準則的哲學前提為基
礎,並被科舉制度規定的許多做法所支撐。明清兩代有功名的紳士階級終於
出現,這是中國社會史上最為人所知的事,這個階級被灌輸了忠君思想,並
且受到了支撐社會-政治秩序的訓練。④大部分的記載(幾乎全部用統治階級
觀點寫成),說明了不到總人口 5%計程車大夫階層,是如何全面地統治中國
社會中軍事、商業和其他所有集團的。
每個思想正常的中國人都力圖維護的這種秩序包括婦女聽從男人,年輕
的聽從年長的,個人聽從家庭,農民和士兵聽從有功名的學者,整個社會聽
從帝國的官僚集團。這種統治因為有很大的靈活性而更加持久,靈活性表現
在允許農民買地,讓所有男人競相參加考試,承認母親和岳母不能撇開不管,
容許商人捐納而進入有功名者的階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