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專心用中國語言談話和寫作的中國人民在中國進
行。
這就提出了最後一個問題,即平等地對待西方的最自然的方式是遵循少
數中國人的那種傳統,這種傳統與西方的商業和激烈競爭方式的共同點,多
於與中國的官僚制度和調和妥協這些理想的共同點。例如,在廣州的早期交
往中,“西洋”人特別有威脅的一個方面是,他們粗野和貪婪的方式投合了
廣州民眾深深隱藏的傾向。西方“夷人”徹底的商業精神,在繁榮的十三行
聚居區後面的豬巷的店主中得到了迅速的響應。一旦印度的鴉片由代理行的
私商從印度運入,商業的貪婪造成了雙方鴉片貿易的增長。它成了 19 世紀主
要的中外雙邊合資事業,它進行順利,遠遠超出任何人的擔擾和預見。
把廣州的鴉片貿易中間商看成是與西方貿易世界有很多共同點的中國傳
見朱利安?傑恩斯:《兩院制思想垮臺時的自覺意識的起源》,比較第 50 頁:“科學的概念都是……產生
於由具體隱喻作出的抽象概念”;第 53 頁:“瞭解一事物是為它作出一個人們熟悉的隱喻”。
② 中國尋求與西方類似的事物的活動特別引起了已故的李文遜的興趣,見他的《儒家中國及其現代的命
運》。
① 小 E。A。克雷克使用這個片語(以區別於現代的西化)去說明宋代城市化及伴隨而來的變化,見他的《宋
代社會:傳統中的變化》,載《遠東季刊》,14。4(1955 年 8 月),第 479—488 頁。
統的繼承者,這隻需要一點想象力就行,這些中間商對把中國引進現代國際
商業界,盡了自己的一份力。有些看上去是共和革命所受的“外國影響”,
在再看一眼時,可能證明是與更古老的中國傾向吻合的,或者是由此而形成
的,這些傾向具有某些與外國人相同的特性。在下面,我們只能指出這個歷
史問題的幾個方面。
作為小傳統的面海的中國
在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一部分一部分的分解下,“中國”這一文化統一
體已被分成一個非常多樣化的亞天下。不可分割的形象正在被許多不同方面
的發現所代替;現在的研究把地方、城市、各省、區域或大區作為有效的分
析領域進行探索。①與此相似的是,中國內地佔統治地位的農業-官僚政治秩
序與中國邊境地區一些邊緣的少數人的傳統,正在形成對照。
西北長城邊境地帶,是集約的旱地耕作讓位於以畜牧為基本活動的社會
組織的一個邊緣地區。西南中國曾經是灌溉的稻米文化讓位於亞熱帶山地部
落刀耕火種農業的邊緣地區。還可以確定其他這樣的地區,例如,東北通古
斯諸部中的漁獵和農業的半遊牧混合經濟的邊境。但是,在所有這些地區中,
西北的草原邊境曾經是歷史上最重要的,因為畜牧生活產生了能入侵和統治
中國北部的騎兵。對比之下,西南沿海出現了中國人遷向海外的情況,但在
19 世紀 30 年代之前沒有外國入侵。
面海的中國是沿東南沿海的邊緣區域。山東北部黃河多沼澤的港灣和南
面黃河或淮河的這種港灣,阻礙了沿海定居和海上航行。中國北部總的來說,
缺乏可以形成浙江-福建沿海港口的那種沿海的山脈和河流。它還缺乏諸如
茶、絲和陶器那樣的出口品。到了 19 世紀,上海-寧波和南滿之間有了廣泛
的沿海貿易。但是山東和遼東在國際貿易中並不顯得重要。根據這個標準,
我們在這裡關心的主要區域是從長江三角洲延伸到海南島的這部分。但是它
包括了近海的澎湖列島和臺灣島,以及外緣的琉球群島和呂宋島。①
在某些風格和傳統問題方面,這些邊緣區或邊境區與佔支配地位的農業-
官僚政治的腹地形成了對比。腹地集體凝集力的鮮明而持久不衰的特性必須
加以認識,然後我們才能繼續進行對次要傳統的探討。這一多數人的秩序是
早期中國人天才的偉大成就,它比東亞的任何其他生活方式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