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第4/4 頁)
缺乏對北伐的支援,還由於蔣懷疑 N.V.古比雪夫與汪精衛和其他人勾結,企
圖把他送到俄國,蔣介石對這三名顧問的敵意顯然加強了。他還敵視他的主
要政敵汪精衛,懷疑汪與俄國人一起反對他。③
從黃埔蔣介石大本營起錨的中山號炮艦 3 月 18 和 19 日的可疑的遊弋,
可能使蔣介石認為一個劫持他並把他送到俄國的計劃正在進行之中。3 月 20
日上午,他扣留炮艦,逮捕了海軍局代局長李之龍和一名共產黨員,在廣州
宣佈實施戒嚴令,命他的部隊解除保護俄國顧問住宅和共產黨控制的省港罷
工委員會指揮部的衛兵的武裝。①這次突然行動沒有與汪精衛商量,也沒有預
① 格魯伯的譯文是“派廣州政府的主席”,而不是派政府的“一名代表”。鑑於蔣介石 3 月 20 日的政變的
一個結果是汪精衛於 5 月前往法國,這個說法是令人感到興趣的。
① 梁:《中蘇外交關係》,第 287 頁。
② 近期兩篇有價值的研究是吳天威的《蔣介石的 1926 年 3 月 20 日政變》,載《亞洲研究雜誌》,27(1968
年 5 月),第 585—602 頁;《從容共到清黨》,第 489—494 頁。韋慕庭和夏連蔭合編的《文獻集》中(第
218—224 頁)有簡要的報道。
③ 蔣介石日益增強的疑心的證據,可以在他 1926 年 1 月 19 日至 1926 年 3 月 15 日的“日記”(毛思誠:
《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中找到。他 4 月初期的《致汪精衛的覆信》,對汪精衛進行了一系列
指責,此信後來發表於文化研究社編:《中國五大偉人手札》,第 246—253 頁。
① 毛思誠:《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3 月 22 和 23 日和 4 月 20 日的條目,轉載於《革命文獻》,
9,第 1291—1300 頁,它們提供了蔣介石對這次事件的記載。
先警告俄國顧問,它造成了一次政治風暴,這次風暴以俄國人同意驅逐三名
蔣介石最反對的顧問、從第一軍撤去共產黨政工人員和汪精衛在 5 月 9 日去
法國而告終。
4 月 29 日,鮑羅廷與胡漢民、陳友仁和幾名左派領導人一起回到廣州。
在此以後,蔣介石和鮑羅廷之間進行了激烈的討價還價,而鮑羅廷在談判中
似乎作了大部分讓步。蔣介石同意排除一批比較保守的國民黨官員,而鮑羅
廷則同意繼續俄國的援助和支援原來俄國顧問和中國共產黨所反對的北伐。
共產黨員將大大地限制在國民黨內活動。
蔣介石要求召開一次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會議在 5 月 15
至 25 日舉行,決定對國民黨內部共產黨的影響進行嚴格的限制。蔣介石系統
地闡述了大部分建議,它們經過字面修改後被採納。在第三國際的一名代表
幫助下,計劃再舉行一次國民黨和共產黨高階代表的聯席會議,解決兩黨合
作的障礙。國民黨內“另一黨”的黨員,禁止批評領袖及其三民主義。另一
黨必須把參加年長的黨的黨員名單交給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的主席,這些
黨員在中央、省或市的國民黨執行委員會所佔的席位不得超過 1/3,也不得
任中央機構各部的部長。另一黨給它在國民黨內的黨員的命令必須先交給聯
席會議,再由它轉交,國民黨黨員非經許可不得加入另一黨。違反這些條件
的人將被立刻開除出黨。設立了擁有大權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會主席的新職務。蔣介石的庇護人張靜江(人傑)當選擔任這個職務,雖然
他甚至不是委員會的委員。將對所有的國民黨黨員進行登記;他們要宣誓忠
於指定的孫逸仙的幾本主要著作以及第一和第二次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