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第4/4 頁)
範圍內之事,固屬甚宜,若謂其即可處理國
事,寧非可笑?”①說來奇怪,唯一的鼓勵來自毛澤東,這時他支援統一戰線
的政策,他說:“上海商人……採取革命方法,鼓起擔當國事的勇氣,進步
的非常之快”。②曾經鼓勵商人參與政治的美英外交官們對事件的發展並不感
到慶幸;《字林西報》諷刺商會要求軍人不要干涉政治的作法,把商人比做
伊索寓言中的老鼠,問道:“誰去給貓掛上鈴鐺呢?”③
商人政權的幻想事實上很快就消失了,從 8 月起上海總商會又開始和軍
閥們談判維持當地和平的問題:民治委員會讓位於一個反對浙江與江蘇兩省
之間的戰爭的協會。
就這樣,商人們無力建立新的政權,只好進行談判——就像他們一向所
乾的那樣——和現有的當權者談判。不過在黃金時代的那些年裡,傳統的實
① 《上海總商會月報》,3。7(1923 年 7 月),《會務記載》欄;美國國家檔案館,駐上海總領事克寧翰電,
1923 年 6 月 26 日,89300/5095。
① 《“商人政府”的批評》,《東方雜誌》,20。11(1923 年 6 月 20 日)。
② 毛澤東:《北京政變與商人》,《嚮導週報》,1923 年 7 月 11 日,第 31—32 頁。
③ 《字林西報》,1923 年 6 月 26 日。
用主義取得了新的意義。除了保護某些集團的利益外,它現在還透過不斷地
解決種種具體“問題”而確保進步。在胡適的鼓吹下,這種主張被中國銀行
家們採用來處理他們和已經削弱了的中央政府之間的關係,他們想借此迫使
政府接受他們的觀點。“在進步已不可能的局勢中,總也需採取某些步驟”。
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央政府財政困難,又不能向外國貸款(受到 1920
年新銀行團協議的限制),這使中國的銀行家們處於強有力的地位。中國的
新式銀行被外國銀行截斷了向對外貿易提供貸款的渠道,又被舊式的錢莊堵
死了向國內貿易網提供資金的通路,於是就利用政府增加國內借款所提供的
機會獲利。由於國家財政處境艱難,這種投資比表面上看起來往往更有利可
圖。利息實際上是按債券的面額計算的,而債券常常是以極高的貼現率取得
的。利潤與風險成正比:二者都很高,因為在政局混亂的情況下,公款的投
資與兌現自然是非常危險的。
大多數從事這種業務的銀行不是具有官方的地位,就是和政界有某種關
系。它們大都設立在北京或天津,其董事和貸款人中就有不少過去的部長或
未來的部長:例如梁士詒、周自齊、王克敏、曹汝霖、葉恭綽。
北京的銀行界和政界之間的微妙關係,可以很好地用交通系的活動來加
以說明。乍一看人們會以為,1920 年以來使銀行家們和部長們分裂的對抗,
只不過是掌握統治權的軍事政治官僚集團內部派系鬥爭的表現。①這樣分析雖
然也對,但不全面。這樣的分析沒有考慮到在銀行家之間已經發展起來的團
結一致,以及他們對政府的無能與錯誤的不滿。
北京銀行家協會體現了當地金融界的團結和力量。它在全國銀行公會聯
合會中的影響可以和上海旗鼓相當。1920 年 12 月 6 日全國銀行公會聯合會
在上海開第一次代表大會時,它警告政府,如果想得到資金,就必須縮減軍
費開支,調整內債,改革幣制。②用張嘉璈的話來說,銀行家們的不妥協態度
只不過是“他們愛國心的表現”。“他們準備為任何有助於國家的公債提供
強有力的支援”。① 1921 年 1 月成立中國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