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第2/5 頁)
。農產品價格穩定和工業品價格上漲這是繁榮的
互相補充的標誌。
在這一繁榮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工商界。從 1914 至 1919 年,紡紗廠每
支紗的利潤增加了 70%,而錢莊的利潤增加了 74%。①一些最重要的公司的
利潤增加了 20 倍,有些甚至 50 倍。紅利達到 30—40%,有時甚至 90%。②
因為企業家們並不與他們的僱員分享收益,這樣高的利潤就更加意義重大:
實際上技工和壯工的工資在廣州只上升了 6.9%,在上海上升了 10—20%。③
正是在這一物質繁榮的基礎上,在沿海的大城市裡發展了一種越來越對
西方影響開放的都市社會。
都市社會的興起和資產階級的轉變
伴隨著經濟繁榮而來的是加速的都市化。城市人口的年增長率似乎比全
人口的增長率要大得多。這一現象在上海特別明顯,華界人口在 10 年中增長
3 倍(參看表 38);其他條約口岸如天津、青島也吸引了許多新來者。
內地城市也經歷了迅速的發展,雖然不那麼明顯:在山東省的濟南,1914
—1919 年的年增長率為 3%,而全省人口的增長率只有 10%。④
城市的迅猛擴充套件既不是因為內地碰到了饑荒,也不是由於社
表 38
戰爭年代中國部分人口增加統計①
②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編:《1913 年—1952 年南開指數資料彙編》,第 2 — 7 頁;《物價調查方法》,《中
國經濟公報》,1924 年 6 月 21 日。
① 嚴中平:《統計資料》,表 61,第 165 頁;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編:《上海錢莊史料》,第 202 頁。
② 參考朱昌峻:《近代中國的維新人物:張謇,1853—1926 年》第 31 頁所引大生紗廠的例子。
③ 瓊?切斯諾:《1919—1927 年中國的勞工運動》,第 197 頁;《上海總商會月報》,4。4(1924 年 4 月),
第 35—36 頁。
④ 戴維?D。巴克:《中國城市的變化:山東濟南的政治與發展,1890—1949 年》,附錄 B。
① 根據 H。O。龔:《中國六大城市的人口增長》,載《中國經濟雜誌》,20。3(1937 年 3 月),第 301—314
頁;同時參考德懷特?珀金斯:《中國的農業發展,1368—1968 年》,附錄 E,第 290—291 頁。
北京
天津
青島
上海
城市
年份
1912
1921
1900
1921
1911
1921
人口
725235
863209
320000
837000
54459
83272
外國租界
外國人口
中國人口
華界
1910
1920
1910
1920
1910
1920
13536
23307
488005
759839
568372
1699077
會動盪特別惡化。這實質上反映了新的發展中心對農業社會的吸引。貧
苦農民、農業社會中的閒雜人員都到市內的作坊和新建的工廠裡找工作。他
們到碼頭當搬運工,當苦力或者拉洋車。許多鄉村的名流也被吸引到省城或
者本地區的大城市裡居住,部分地是想在當地的政府或者各種自治組織裡混
個差事,部分地是急於為自己的子女保證受新式教育的機會後者是都市居民
的特權。市區向外擴充套件;建設起郊區,困難地透過古老城牆的牌樓式城門而
與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