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頁)
張繡回營後,請教賈詡說:
“我開始用精兵追擊敗軍,而您說肯定會失敗;後來我用敗兵追擊得勝之兵,而您說肯定會取得勝利。後來的結果又都和您說的完全一樣,這是怎麼回事呢?”
賈詡解釋說:
“這是很容易明白的。將軍雖善用兵,但畢竟不是曹操的對手。曹軍開始撤退,曹公必然親自斷後,周密佈署;追兵雖精,但將既不及對方,對方斷後計程車兵也必然都是精銳之士,所以知道前往追擊必然失敗。曹操攻打將軍並沒有發生了什麼失誤,力未盡而退兵,肯定是後方發生了什麼事情,因此在打敗將軍後,必然會率領輕軍先往回趕,即使留有部將斷後,部將雖勇,卻又不是將軍的對手了。所以將軍雖以敗兵去追,也是肯定會取得勝利的。”
張繡聽了這番分析,非常歎服。
七月間,曹操回到許都。荀彧問曹操:
“到安眾前您就料定到安眾後會把張繡打敗,這是為什麼呢?”
曹操回答說:
“敵人阻擋我們撤軍,把我們逼到死地進行決戰,所以我料定我們會取得勝利。”
《孫子·軍爭篇》中有“歸師勿遏”的話,意思是返回駐地的軍隊不要去阻擋。《孫子·九地篇》中還有這樣的話:“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而後生。”“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意思是說,將部隊置於沒有退路的死地,士兵就會拼死決戰,去奪取勝利。曹操的安眾之戰便是對這一軍事思想的成功運用。當然,曹操在戰術上也作了巧妙安排,如果在具體指揮上發生失誤,置之死地也不一定就能生存下來。曹操連夜鑿地道將輜重和一部分兵員轉移,給對手造成已經逃跑的錯覺;而在後面卻留下了一支精銳的伏兵,自己留下親自斷後。當敵人來追擊時,自然就能打他一個措手不及,取勝也就是必然的了。將士英勇戰鬥也是取得勝利的一個關鍵。在這場戰鬥中,曹仁、李通等人都出了大力。曹仁開始未隨主力行動,而是帶著所屬部隊別攻他處,配合主力攻勢,共俘獲敵方男女三千多人。當曹操撤軍,被張繡追擊,作戰不利,士氣下降時,曹仁激勵將士,振作精神,從而一鼓作氣擊敗了張繡,曹操對此十分讚賞。李通本來率部駐守汝南西界,當劉表派兵援救張繡,曹軍處於不利時,他率部連夜趕到,帶頭衝鋒陷陣。戰鬥結束,回到許都後,曹操任命李通為裨將軍,封建功侯。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七章南征張繡(5)
當然,曹操在這次戰鬥中也有疏忽,被賈詡鑽了空子。如果在自己親自斷後、擊敗張繡後仍妥善地安排好斷後問題,使張繡無隙可乘,那就更為完美了。
三“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曹操迎獻帝都許後,袁紹每次得到獻帝詔書,總擔心有對自己不利的地方。以許縣地處低溼為由、想把獻帝遷到鄄城、以便自己就近控制的圖謀,又因曹操拒絕遷都而化成了泡影。在這種情況下,袁紹的謀士田豐確曾勸過袁紹,說:
“遷都的計劃既然不可能實現,那我們就應當儘快進攻許都,奉迎天子,然後以獻帝的名義號令天下,這是上策。不然的話,我們總有一天會成為曹操的俘虜,到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田豐字無皓,鉅鹿人,頗多謀略。原為冀州牧韓馥的謀士,但不被信用。袁紹兼併韓馥後,投到袁紹麾下,袁紹任他為別駕,十分信任,但在關鍵時刻往往不能採納他的建議,這一次也不例外。為保萬無一失,曹操得知袁紹將要襲擊許都的訊息後立即撤軍,但趕回許都後才知道這不過是一場虛驚。
曹操三次南征張繡,第一次失敗,第二次獲勝,第三次互有勝負,基本上打了個平手。曹操未能消滅張繡,但張繡也沒有足夠的能力進攻許都,南邊的局勢暫時平穩下來。在這種情勢下,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議,先東征呂布,平定了徐州,並打敗了袁術。
建安四年(199),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一線對峙。袁紹為了拉攏張繡一起對付曹操,派使者來到穰城,約張繡出兵進攻許都,同時給賈詡寫了一封親筆信聯絡感情。當時袁紹勢力強大,張繡打算答應袁紹。不料賈詡當著眾人對袁紹的使者說:
“你回去告訴袁本初,他們兄弟之間尚且不能相容,怎麼能容得下天下國士呢!”
兄弟不能相容,指袁紹、袁術反目為仇、互相攻伐的事。賈詡冷不丁這麼一說,毫無思想準備的張繡不由得大驚失色,脫口而出:
“您怎麼這樣說呢?”
但賈詡胸有成竹,話已說出,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