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3/4 頁)
。天柱山山勢高峻,通往山頂的小路長達二十餘里,只能勉強過人。諸將認為難以攻取,張遼說: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在一個人對付一個人的狹窄地帶作戰,只有勇敢的人才能衝上前去!”
於是親率部隊攻上天柱山,斬殺了陳蘭和梅成。事後曹操評論諸將功勞,特別表揚了張遼,說:
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功也。
“蕩寇”,即指張遼,張遼時為蕩寇將軍。曹操特地給張遼增加封邑,並授於假節的稱號和權力。然後,留下張遼同樂進、李典一起率兵七千餘人駐守合肥,囑咐張遼、樂進說:
“揚州刺史溫恢通曉軍事,有事情要同他一起商量。”
孫權像在把鞏固淮南防線的有關事宜安排就緒之後,曹操在這年十二月率軍回到了譙縣。這時曹仁已從江陵撤到襄樊。從此以後,東邊的合肥和西邊的襄樊,成了曹操南面的兩個重要屏障,成了他同孫、劉長期爭奪的兩個焦點。
第十四章堅守淮南(3)
二激戰濡須口
建安十六年(211),孫權將其都城從京口西遷到了秣陵。第二年,改秣陵為建業,並在建業西面依山勢築城,名石頭城,用以儲藏軍糧和軍械。接著,採納呂蒙建議,在通往巢湖的濡須水口夾水立塢。塢是一種用作防禦的建築物,濡須塢因形如偃月,又叫偃月塢。在這裡立塢,目的在於控制從巢湖到長江的通道,既可以防備曹操南進跨過長江,又有利於進兵爭奪淮南。
建安十七年(212)十月,曹操在平定關中、解除西顧之憂後,決定出兵東擊孫權。出兵前,他讓阮瑀代筆寫了一封信給孫權。信中在敘舊言好、進行拉攏的同時,說了一些威脅的話。如:
以君之明,觀孤術數,量君所據,相計土地,豈勢少力乏,不能遠舉,割江之表,晏安而已哉!甚未然也。若恃水戰,臨江塞要,欲令王師終不得度,亦未必也。夫水戰千里,情巧萬端,越為三軍,吳曾不御;漢潛夏陽,魏豹不意。江河雖廣,其長難衛也。
大意是說,憑藉自己的謀略和實力,是完全有力量打到長江以南的。孫權想要依靠水戰,沿江守險,阻止大軍南下,未必能夠辦到,因為在長達千里的江面上作戰,情況是變化無窮的。並引春秋時吳國在太湖防禦越軍、漢初魏王豹在黃河邊的蒲坂津阻擊韓信,結果都被奇兵打得大敗的史實為例,說明自己有必勝的信心。曹操寫這封信,目的是想拆散孫、劉聯盟,而其最終目的,是想迫使孫權降伏。孫、劉聯盟當時正處於比較穩定的階段,孫權的實力在赤壁戰後也有了增強,曹操這封信自然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號稱步騎四十萬,浩浩蕩蕩,於建安十八年(213)正月進逼濡須口。張遼和臧霸擔任前鋒,到達濡須口時,天降大雨,湖水上漲,孫權守軍利用水上優勢,向前進逼,曹軍十分驚恐。張遼打算暫時退兵,臧霸不同意,說:“曹公深明利弊,哪裡會把我們丟下不管呢?”仍然堅守不動。果然,第二天曹操下達了大舉進攻的命令,曹軍一鼓作氣,攻破孫權設在長江西面的大營,俘獲其都督公孫陽。張遼向曹操彙報頭天的情況,曹操對臧霸的表現非常滿意,當即任命他為揚威將軍,並授予假節的稱號和權力。
孫權得知曹軍大舉南下的訊息,親率七萬大軍到濡須口迎戰。他派猛將甘寧(字興霸)率領三千人為前部督,密令他乘便夜襲曹營。這天夜裡,甘寧挑選手下勇士百餘人,飲酒誓師,二更時出發,徑直摸到曹操所在的大營外面,去掉鹿角,翻進營寨,突然發起衝鋒,在一陣喊殺聲中,殺死曹軍數十人。曹軍遭此突然襲擊,異常驚慌,到處叫喊,趕緊點燃火把,把營內照得一派通明,但這時甘寧等人已經撤走。甘寧回營後,營中奏起軍樂,士兵們高呼萬歲,孫權高興異常,當即賞給甘寧一千匹絹,一百口刀,說:
“曹孟德有張遼,我有興霸,足可以同他匹敵了!”
此後,雙方你來我往,多次展開激戰。一次,曹操的部將孫觀左腳被流箭射中,流血不止,但仍奮勇作戰。曹操看了,既感動又心疼,說:
“將軍箭傷這麼厲害,而勇氣卻有增無減,難道不應當為國家愛惜一下身體嗎?”
當即任命孫觀為振威將軍。孫觀因傷勢過重,不久死去。
一次,曹軍一部夜間乘船來到一個沙洲上,被孫權發覺,派重兵把沙洲包圍起來。雙方展開激戰,結果曹軍有三千人被俘,還有不少人落水淹死。曹操受此挫折,便堅守營壘,等待戰機,孫權軍幾次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