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頁)
當我發現這一點時,我不甘心讓我的兒子花整整六年的時間來學這麼一點東西。現在回想起來,在發現學校的課程進度不能滿足孩子時,我幾乎是三下五除二地就把更多的知識在課餘時間教給了張炘煬。令我感到滿意的是,孩子接受得非常快,跟我預料的一模一樣。
我的心得是:“小學最宜快,記識定成敗。知識支點少,能快就小跑。”
這裡就要提到本人的老生常談——“教學如蓋樓,封頂再裝修”,換一句話就是,學習如蓋樓,先搭樓再修樓。
這裡就要涉及到學習步驟的問題。
學習步驟是由“預習—講授—做題—測評”這幾個環節組成的,按常規的教育的理解,這幾個環節的分量都不輕。沒有一個老師會輕易地說:“我認為某個環節分量可以重一點,某個環節可以淡化一些……”,你會聽到這樣的回答:“每個環節都重要。”話是這麼說,其實多數老師本能上還是把傳授——就是課堂教育做為第一位的,民間說的“拿出吃奶的勁兒教”,“教”字當頭,這是“擦火”的關鍵,很多老師都講究這個同學生課堂面對面時的“擦火”之功。
這是老師的職業特點所決定的。而我恰恰相反,我把這個常規教育中最耗時的面對面傳授最大程度的省略了。這種重節奏輕過程的方式是“父子對學”的特殊性決定的。
家教畢竟跟課堂教育不同,父子對學就是這麼一個性質,本身就沒有太多的擦火的必要。父子倆天天大眼對小眼,我的長相也不夠“精彩”(張炘煬的原話),語言談吐也不夠生動,就算我有講課的激情孩子也不願意聽呀。算了,“講”的過程淡化了。
因此我是採取的“重兩頭輕中間”的方式。
所謂“重兩頭”,就是預習和做題(包括測評分析)。
預習期間,給他判出重點。講解之前,由張炘煬先說一下預習的內容,檢查一下對定義、概念能否複述。
我的“正講”基本上是兔子尾巴似的。
這個兔子尾巴,說白了,就是不怎麼講課;主要是對他理解上可能出現的偏差進行矯正,簡化“正講”,不是說圖省事,也不是說沒有水平講好。而是在技術上分解了這個“正講”。做題前的提示也是“正講”。改題時的分析也是“正講”;而且是最見效果的“正講”。
透過重兩頭的學習,節省了相當多的學習時間,這是快學的奧秘所在。這裡面還要掌握的一個原則是,要敢於樹立“差不多就行了”的觀念,不要進入名將上的誤區,尤其在小學階段一定要膽子大一點。
在小學階段,由於知識點太簡單,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取得相差不多的成績。有時候孩子考95分可能就能拿第一,但有的考了90分就可能變成最後一名。面對這種情況,很多家長仍然固執地認為,孩子沒有取得好的名次,就說明他還沒有學好,就還需要更努力地不斷補習,不斷鞏固。
實際上,在我看來,與其為追求“精益求精”而原地轉圈,不如在將這些並不太重要的東西掌握到八分後就起程,去學習另外一些新的知識,更重要的知識。
“快講主要知識點”,好比搭起框架,裝修(講解)則簡化,以達到“快學”效果。
當然,這只是我這個完全沒有學術背景的民間人士所提出的一己之見。
此外,張炘煬能在小學時頻頻跳級,除了我的確是花了很大心血,把自己的業餘時間都奉獻給了孩子,努力培養他的原因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無心插柳”因素。
這個因素真的是不可謂不重要,可以說要不是有這誤打誤撞的第一步,後面的一切都不可能發生。
在張炘煬很小的時候,自從我無意中發現孩子已經認字後,就開始有意識地教他識字。我相信很多家長也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不同的可能只是,我教孩子識字的方法,以及孩子比較強的記憶能力。
從無意中發現張炘煬能認識象棋上的字後,我便開始隨時隨地地教他識字。
我幫兒子製作了基本的識字卡片,同時,無論是家裡的煙盒,還是路上的腳踏車牌,統統變成了我們的識字工具。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快學法的火候:重在預練兩端(2)
總之到我們送他去讀小學的時候,我的兒子識字已經達到了相當可觀的兩千多字。
而正是他認識的這些字幫了他的大忙,使他可以輕鬆地理解書本上的知識,不必亦步亦趨地跟在老師的後面;可以讀很多的課外書,這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