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骨瘦如柴的老人,袒露著滿是骨頭的胸膛,任寒冷的風雨抽打著。
第14集團軍所轄兩個軍,8月16日第14軍的三個師集結齊楚,8月18日第9軍的兩個師及一個獨立旅也來到狼牙山。在狼牙山集結部隊這幾天,衛立煌急得心急火燎的。部隊到齊之後他連忙召集軍、師、旅長會,作戰前動員,然後沿太行山餘脈的狼牙山、梁各莊、大安山一線,直向南口而去。
北京豐臺的日軍司令官香月清司原以為衛立煌的14集團軍北上是為了加強保定的防務,不料衛立煌部到達保定之後繼續北上,沿山路向南口一線開來,這才明白了14集團軍的作戰意圖。他立即要通了在南口指揮作戰的第5師團長坂垣的電話,下達命令。
他威嚴地拿起電話說:“坂垣君嗎?我是香月清司。”
坂垣聽出是香月的聲音畢恭畢敬地問著:“將軍有何訓示請吩咐,我一定遵從。”
香月清司以責難的口氣說:“南口戰役半月之久,遲遲沒有結果,帝國本部對此十分不滿,有損坂垣君的威名。現在*的第14集團軍衛立煌部北上增援南口,主力已達百花山一帶,限你兩日之內,結束南口戰役。”
坂垣受到上峰的訓斥,心裡很不是滋味。他首先說聲“哈意”,接著介紹戰況:“將軍閣下請放心,*的13軍死傷過半。已喪失反攻的能力。坂垣一定在兩天之內,結束南口戰役。”
聽了坂垣的解釋,香月清司並沒有喜形於色,仍舊冷漠地說:“南口戰役結束以後,你部立即向南轉進,在百花山一帶切斷衛立煌部的後路,全殲他的部隊。”
坂垣一連說了幾個“哈意”,又恭維地說:“司令官英明,大大的英明。”
香月清司又繼續說:“你到達百花山之後,與帝國的第6師團、第10師團會合,由你統一指揮三個師團作戰。”
放下電話坂垣徵四郎感到事態嚴重,坐在指揮部悶頭想起了心事。
坂垣徵四郎個子不大,粗粗壯壯的樣子,一顆頭顱與身材極不相稱,本來個子就低,加上一個碩大的腦袋,更顯得又粗又矮。1937年他52歲,由於他自幼受祖父的影響,很快成為漢學家,是侵華日軍中的四個“中國通”之一。在上中學時他就是一個狂熱尚武、嗜血好戰的青年,1903年他進入日本士官學校與土肥原賢二、岡村寧次以及中國的閻錫山同為日本士官學校的16期學員。他策動“九一八”事變,帶兵入侵平津,扶植地方傀儡政權幹盡了壞事,人稱侵華急先鋒。他心狠手辣,冷酷無情,在南口戰役中他命令日軍將中國的13軍團團圍困,欲置於死地而後快。接到香月清司的命令,他立即改變戰術,採取圍三缺一的辦法,儘快擊潰中國軍隊。
中國的13軍也偵察到日軍部署的改變,第二天凌晨,湯恩伯帶著13軍殘部,突圍而去,在長城以外集結。
中國的第14集團軍到達百花山一帶時,是一個細雨黃昏,天上的細雨似煙如霧,看上去不那麼起眼,士兵們的衣褲都淋溼了。山道兩側點燃了一堆堆的篝火,景色十分壯觀。火堆旁計程車兵有的烤著衣物,有的吃著乾糧。
衛立煌和郭寄嶠走進用帳篷搭起的指揮所,立即命人架起天線,用電臺和第13軍聯絡,一連幾次得不到對方的訊號,時間過了兩個小時仍舊聯絡不上。
參謀長郭寄嶠思忖著說:“會不會是南口戰敗,第13軍撤離?”
衛立煌說:“也許是他們的電臺出了毛病。”
郭寄嶠以商量的口氣說:“鈞座,要不咱們電報南京,問問情況?”
衛將軍點著頭說:“也只有如此了。”
時隔不久,值班參謀送來南京回電:
第14集團軍俊如兄勳鑑:
南口方面我之13軍,與南京失去聯絡已達數日,據26路軍孫連仲部報來之情報,南口失守,湯之第13軍不知去向。吾意已決,兄部不必北上,即日回防保定。
蔣中正
第14集團軍又一次失去增援目標,衛立煌和郭寄嶠對桌而坐,面面相覷,一時不知怎麼辦才好。最後衛立煌拍一下桌子站起來對郭寄嶠說:“派出偵探查清南路敵情,我們即日回防保定!”
(6)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第14集團軍有個情報處,情報處中有20多人都會日語,對日軍的生活特點、作戰方略都有詳盡的研究。中原戰爭之前,衛立煌曾在陸軍大學深造,那時他就以日本人作假想敵,對日軍的戰略,槍支彈藥的效能、威力以及飛機的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