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2/4 頁)
,在多數情況下,蘇聯的情況相比之下很順利。在漫長邊界的另一邊很少有與蘇聯中亞諸共和國所取得的巨大的物質成就相類似的成就,這些共和國的成就除識字的人由1914年的約20%上升到1940年的75%、進而幾乎上升到今天的100%外,還包括185哩長的費爾干納灌渠、900哩長的特克西伯鐵路、新建的紡織廠、卡拉幹達產煤區、萊克?巴契鍊鋼廠、化肥廠和農機廠等。
蘇聯的中亞政策並沒有獲得全體一致的贊成。為了逃避五年計劃早期階段的鎮壓,有10萬到20萬哈薩克人逃進了中國的新疆。老一輩人中有許多人堅決反對其共和國的日益俄羅斯化——這些共和國的日益俄羅斯化是政府故意制定的政策的結果,也是大批斯拉夫人遷入的結果。但是,這種內部的不滿實質上並沒有影響蘇聯的計劃經濟對生活在前殖民地地區的許多人所具有的吸引力。其原因在一位美國通訊員的以下報道中闡述得很清楚,這位通訊員於1953年遊歷了中亞廣大地區。他的觀察所含有的全球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從曼德勒到開羅,從開伯爾山。到馬拉巴爾,從中國到蘇伊士,塔什干的發射機每天都將蘇聯的訊息傳播到遼闊、動盪的大陸的最邊遠地區。
如果全亞洲越來越具有接受能力的聽眾都認真收聽這些訊息,那麼,許多原因中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首都塔什干本身就提供了一種櫥窗。……
能在地圖上標出塔什干的美國人並不多,但在有文化的亞洲人中,說不出塔什干在什麼地方、它象徵著什麼的人卻很少。……
給訪問塔什干的亞洲人留下如此“美好”印象的是什麼呢?是一座亞洲大城市的景象:極好的健康標準、出色的教育、完善的衛生裝置、清潔的街道、迅速改善的住房、完好的電力設施、除高檔商品之外的大量消費品、豐富的食物、大量的工作、迅速擴大的工業化規劃和不斷提高的農業生產率。
除此之外,他們還看到法律規定各民族平等,許多烏茲別克人和中亞其他民族共同參與政治、工業和教育事務。
在這種背景情況下,西方人有關民主政治的辯論不可能給亞洲的訪問者以太多的影響,單獨的人性問題也不可能給亞洲的訪問者留下深刻印象,因為他們很可能十分清楚本國的死亡率來。
訪問塔什干的歐洲人得出的一組結論很可能是建立在與歐洲的比較以及那裡缺乏他們所習慣的便利設施的基礎上,而亞洲人直接得出的一些結論也許完全相反。亞洲人的結論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塔什干的最重耍的一點在於它是亞洲的象徵而不是歐洲的象徵。
二、大蕭條
經濟崩潰的根源 隨著1929年的開始,美國似乎日趨繁榮。美國工業生產指數 1921年時平均僅為67(1923—1925年=100),但到1928年7月時已上升到110,到1929年6月時上升到126。給人印象更為深刻的是美國股票市場的行情。在1929年夏季的三個月中,威斯汀豪斯公司的股票從151上升到286,通用電氣公司的股票從268上升到391,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165上升到258。實業家、學究式的經濟學家和政府領導人都表示對未來充滿信心。財政家伯納德?巴魯克於1929年6月寫道,“世界的經濟形勢似乎即將大幅度地向前發展。”1929年秋,耶魯大學教授歐文2費希爾宣佈:“股票價格所已達到的高度看起來象是持久的。”財政部長安德魯?W?梅隆也於1929年9月向公眾保證:“現在沒有擔心的理由。這一繁榮的高潮將繼續下去。”
這種自信證明是毫無道理的;1929年秋,股票市場的價格跌到了最低點,世界範圍的經濟蕭條跟隨而來,而且蕭條的強烈程度和延續時間的長久都是空前的。造成這一意想不到的結局的一個原因似乎是嚴重的國際經濟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大規模地成為債權國時發展起來的。英國在大戰以前已是債權國,但它將來自海外投資和貸款的收入用來支付長期的入超。相反,美國通常是貿易順差,而且由於國內政治原因使關稅保持在高水平,這種貿易順差被加大。此外,20世紀20年代,因不少國家支付戰爭債務,金錢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美國的黃金貯藏量在1913至1924年間從192400萬美元增加到449900萬美元,即世界黃金總貯藏量的一半。
有好幾年這種不平衡因美國在國外的大規模的貸款和投資而被抵消:1925年至1928年間,美國平均每年的對外投資總額達11億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