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後他們悔不當初 第54節(第1/4 頁)
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倒是群臣神情各異,兩道目光自城樓上來,叫人無法忽視。
崔漾掃了眼城樓,吩咐身側的王錚,“京中留有斥候,隨時送信,學宮的事你從旁協助排程,評品舉孝廉這樣的方式,選出來的都是士族,你和沈恪、謝勉商議,多問問溫橋、賀汀洲幾人的意見,目的是叫寒門子弟能多有讀書的機會。”
王錚應了聲是,陛下,眸光落在她唇上,袖中一方青帕拿不出,只得和其餘臣子一起,恭送聖安。
第52章 、實在是鬼斧神工
十六名官員裡包括御史大夫刁同甫, 鴻臚寺正卿齊遜,太常寺正卿薛回,中郎副將申興, 光祿大夫陸子明,另文武試武試前六名。
單有謝家謝勉, 陳家陳伯寅兩人,一人生於齊魯之地,一人少小時曾在渤海之地進學過, 是崔漾欽點隨駕的。
沿途不置離宮行館,也不在州府停留, 自天明寅時起到天色完全黑透,君臣都在趕路, 幾乎每夜都是宿在山林裡,離開上京城第二日清晨,崔漾接到了自雎陽傳來的軍報,蔡贛派出騎兵,佯攻上窯,盛驁帶兵馳援,尋來的嚮導卻是蔡軍假扮的, 五千麒麟軍陷入澤地, 兵馬前行困難,困戰三夜,彈盡糧絕被俘。
軍將們的安危崔漾是不擔心的, 一則有蕭寒在手, 蕭家軍不敢拿他們怎麼樣, 二則麒麟軍軍令第九條, 戰到最後一刻, 彈盡糧絕被俘,可伺機逃亡,但不能自戕就義,需得靜待良機反撲,或是等待救援,再見機行事。
行至寧陵時,離京已有月餘,營帳紮在山林間一處曠地,崔漾翻看完今日送來的軍報,拆了上京城送來的信筒。
除了尚書檯送來的,另外有四封,王錚、沈恪、司馬庚,沈熔。
謁者劉雲撓了撓後腦勺,“屬下去尋丞相,問可要有奏報要一併送往御駕,恰好安平王、容護衛也在,便寫了一封,請屬下順便帶來。”
每隔三日,會有謁者來回通傳信報一次,劉雲是掌事,今日恰好輪到他,但實則每次謁者去尋丞相傳訊,沈家家主和安平王總是在著的,至於容護衛,武藝高強,神出鬼沒,他便是離開上京城幾個時辰,也會很快被追上。
崔漾應了一聲,“下去罷。”
崔漾先拆了王錚的信,劉家本家位處漢中郡,地廣人豐,但近一成的百姓已成了劉家的私民,替劉家耕地種桑。
另有盤踞當地、與劉家有姻親朋黨關係的鄭、簡兩家,又共佔一成,人屬於劉家的,種出來的糧食除了農人一點能餬口的口糧,剩下的自然也是劉家的。
連戶籍都悉數掛去了劉家,朝廷能收到什麼稅。
[劉、鄭、簡三家聯合,只按舊制出稅,章戍與徐成帶兩千兵丁,抄劉、鄭、簡三家,劉儒下獄,安平王建議,將此三家聚財十分之一,以及此三家名下半數土地,按人口數量分租給私民,臣亦贊同,此舉可安撫民心,避免/流民亂竄。]
崔漾在信上題,閱,準二字。
竹簡下方卡槽裡有一素色絹帛,上詢,身體可安好,崔漾回覆安好,勿念,另添一句,雪天勿要再出去煮雪,免生風寒,注意保暖。
崔漾寫完,絹帛照舊放回卡槽裡,拆了沈熔的來看。
沈熔的信素來很厚,竹筒也有手腕那麼粗,崔漾翻到最後,看到父兄皆安然無恙的訊息,才又折回去看他寫的上京城瑣事,多是圍繞著德善堂和丞相府的,偶爾為他的兄長沈恪報不平,說王錚和司馬庚不喜歡他兄長,吃飯不叫兄長,又說丞相府太破舊,有一日竟是著了火,差點叫爹爹和兩個兄長陷在裡面,是司馬庚、兄長、王丞相三人衝進火海把人背出來的。
這件事早先崔漾已經知曉了,新的信報昨日剛送回來。
崔漾回覆已閱二字。
沈恪信中亦未提失火之事,只說學宮,南營女童、父兄們的近況。
崔漾提了些招募女老師的意見。
剩下便是司馬庚的了,前幾次亦有信來,但課稅的事王錚會細說,她便也沒了拆開的興致,只這次信筒裡似乎裝了什麼東西,搖晃時撞擊竹筒,咣噹響,崔漾便開啟了,倒出來發現只是一塊普通的玉石,氣笑了,展開信看。
[對不起,罪臣已知錯,往後再不會自作主張,便是發現有危害大成的隱患,也與陛下商量,另這幾日多與安定侯提及陛下幼時趣事,安定侯頗為開懷,病情已有所好轉,又與兩位崔將軍切磋弓馬武藝,相交甚歡,兄長問罪臣,可願意畢生照顧陪伴陛下,罪臣可以回答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