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肉體的生存,都成為這本《石灰窯》的核心。石灰大約是最為常見的建築材料了,但是這種最原始的物質所蘊含的生存命題,卻在當下的視覺時代並沒有得到解決。看待石灰窯,你無法想專注於工業區研究的經濟學家、人類學家那樣驚疑它的粗糙、原始,那煙塵從大地上升起,很像是《舊約.啟示錄》裡面描述的末世。在這裡你看不到湘地的流水與原始森林,只有石器、金屬,以及那些在革命年代終結之後即架構起來的巨型機器。現代性的力量透過唐朝暉筆下的石灰窯再一次展現在我們這些自詡歷史已經終結的年輕人眼前,它是超意象的,是一個工人群體記憶的終極象徵。
在中國當代的文化語境中,石灰窯是形而下的,金屬氣息與周遭湘地柔軟潮溼的景觀不符,獵奇的詩人和先鋒藝術家無法理解和消化它巨大而突兀的存在。唐朝暉的這本書對石灰窯的解讀超出了苦難的囈語、超出了對工業區肉身的虛構。在這裡有一種近乎原始而機械化的生活方式,或者說是歷史賦予這些工人的一種期望,他們疲勞地工作、為必須的生產資料而深入洞穴,與巨型的工業機器為生,在80年代90年代整個世界都在經濟熱潮中高歌猛進的時候,這群人真正經歷了這段歷史的存在,他們的工業經驗成為我們理解這段時間,企圖解釋和描述他們生活的主要構成。
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曾用雕塑來表現亞洲土地上的人群以及社群,但是對於石灰窯這樣獨特而突兀的存在卻是超乎想象和虛構的。石灰窯裡的人每天忙碌在工業流水線上,師傅、學徒、礦長他們的人生命運與鋼鐵、濃煙、火光、灰塵、躁音構成了後工業時代廢墟之上的恢弘圖卷。煙火與熔爐蒸騰而上,鋼鐵與石器並存,那些青灰色的石灰石不斷地受熱、燃燒變得輕盈,顏色由青變成純淨的白,由重變成輕,工廠裡工人的物質生活就是在這個圖景下展開的。它流水一般,卻又瑣碎無比。“十年裡,‘湖南鐵合金總廠二分廠四工段石灰窯丁班’始終是我的通訊地址”,在作者的文字裡身份、存在都是遵循著這種石灰窯的生存定律和那巨型機器所造就的工業歷史的規律,掙錢、吃飯、吵鬧、喝酒、睡覺,每一件流水賬式的事情都在這裡獲得其意義。 txt小說上傳分享
石灰窯:關注我們形而下的生活(2)
生石灰(CaO)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的過程,那些工人們嬉笑而罵出的髒字“cao”,讓我想到生石灰的化學方程式的寫法。而在中國在公元前7世紀就已經開始使用石灰,石灰對於我們年輕一代來說是與80年代廉價的住房和居住條件聯絡在一起的。在唐朝暉的筆下,石灰窯這個意象,第一次獲得了其歷史存在的意義。中國大大小小的石灰窯分佈在國家級貧困縣,以及西部、西南部的山村,工業區。構成的景象是驚人的。然而這裡表述的並不是一種階級意識,而是一種對工業體制下人性、人的生存的洞察,個體的生存狀態和可能性被直接展現在我們眼前。或者按照作者的語式來說,所有的謂語、賓語、聲音、*都被這金屬盒鐵鏽傳染,個體以一個健康的零件的形式存在。一如作者所說,“所有關於人的交流的聲音,在鋼鏟的碰撞中完全失效。”在如此漫長的時間中,石灰窯的存在已經成為巨大的象徵,而這裡的人失去夢、睡眠、健康,語言,聲音之後,面對外面的天空總是不知所措。
然而石灰石是有其具體的誕生歷史的。你意識到這一點,在石灰窯裡經歷了多年的重壓,才會體會到這個時代的力量來源及其悲劇的誕生。構成石灰的方解石,它們來自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海洋深處海洋生物的骸骨,海洋生物的屍體沉降累積,陸地的落枝腐物殘渣與泥沙經過無數個年代漫長的堆積、沉積,形成了這些石灰石。時間的壓力讓這些工人們關於機器、石灰窯、冶金、巨型齒輪的建議像是夢魘也像是歷史的具體存在。唐朝暉的“石灰窯”這些文字以其逼近世紀初的質疑和審視,將這種歷史的內在力量再次呈現的時候,冶煉工廠,底層的人物,那些鮮豔而躁動的色彩,有逼近石器時代,重新思考肉體和抽象的工人的身份的痛感。
唐朝暉的文字為我們提供了答案和思考的提示。他已經將關於石灰窯的記憶、體驗透過這群人的日常生活展示給我們。如果你去過礦區以及大型鋼鐵廠、建築材料生產基地,在黃昏的時候你仍舊能看到近似遠古時代的那種洪荒,煙霧和火星濺射,蒸騰的濃煙以及火焰像是末世論意義上的場景,工業史上的景觀原來具有如此神秘而富有啟示意義的,如果你是一個土木工程師,你大概能重新記憶起石灰這種材料的生產方式,或者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